肿瘤防治研究  2016, Vol. 43 Issue (02): 167-168
本刊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主办。
0

文章信息

第2期肿瘤资讯
肿瘤防治研究, 2016, 43(02): 167-168
Cancer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16, 43(02): 167-168
http://www.zlfzyj.com/CN/10.3971/j.issn.1000-8578.2016.02.015

文章历史

第2期肿瘤资讯
中国首家“肿瘤精准医学大数据中心”在津成立

中国首家“肿瘤精准医学大数据中心”1月15日在天津落成。该中心的成立,填补了中国肿瘤生物医疗大数据科研平台的空白。

当前的肿瘤治疗正逐渐从对“症”治疗向对“基因”治疗转变,肿瘤的诊疗观念也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过渡,已经步入了“精准医学”的发展阶段。天津市肿瘤医院院长、肿瘤精准医学大数据中心主任王平教授介绍,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肿瘤高发国家,无论是疾病病例数量,还是疾病的多样性,对于发展精准医疗大数据科研平台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国内目前尚乏一个针对中国人的、高质量、大规模、可以有效支撑精准医疗科学研究的肿瘤生物医疗大数据中心和科研平台。此次成立的“肿瘤精准医学大数据中心”将填补这项空白,可以对肿瘤生物医疗数据信息进行有效规范的收集、分析、利用,是发展精准医疗的强大助推器和战略性基础设施。

王平指出,该中心还将开发覆盖全国的精准医疗大数据云平台,并最终建立包含生物样本库、组学数据、临床数据、随访数据、知识库、文献库在内的“肿瘤精准医疗联盟网络”。(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科技大学开发微胶囊给药系统有望降低化疗药物副作用

化疗药物通常伴有明显的副作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类药物不仅能够杀死癌细胞,还会损伤体内其他快速生长的细胞,引起脱发等。如果化疗药物只在到达肿瘤部位的时候才发挥杀伤毒性或许可以大大降低副作用。

最近,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了一种新的靶向给药系统,可以将两种或更多的药物成分装在一个胶囊里。如果装载的这些药物成分只能在互相混合之后才能发挥作用,医生就能够在药物到达身体的靶向区域之后触发药物混合,达到增强药效并降低副作用的效果。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

研究人员Ronald Xu表示:“患者进行化疗时只有不超过5%的药物能够到达肿瘤部位,其余的药物都会被身体其他器官吸收。”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保证药物在注入体内的时候不具有毒性,只有在接近肿瘤的时候才会触发药物混合产生毒性产物。

因此研究人员开发了这种能够产生可以包含多种药物成分的微胶囊的装置,这种装置产生的微胶囊直径只有100微米(跟一粒灰尘的大小差不多)。Xu表示这种新装置的特点在于其效率和产量大,并且可以人为控制胶囊内部包裹药物的小泡大小。

虽然这种装置能够产生微米级别的胶囊,也非常具有前景,但目前还没有应用于癌症治疗,如果想要将该技术应用于化疗药物的输送,还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进一步检测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来源:生物谷)

中国科学家发现甲状腺癌新的遗传易感基因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肿瘤医院副院长高明教授和该院肿瘤分子诊断中心于津浦教授,新近发现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新的遗传易感基因。该研究揭示了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的分子遗传学特点,为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遗传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同时,研究人员开发使用的甲状腺癌易感性基因测序技术,为今后临床患者的早期诊治和家系成员的筛查提供了便利的检测手段。这些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杂志的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来源:新华社)

我国实现亚毫米级肿瘤定位技术突破

日前,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团队,成功研发出用于肿瘤跟踪定位的多模式图像引导精准放射治疗系统(ARTS-IGRT)。该系统发展了X射线影像配准、基于红外信号的实时定位跟踪等方法技术,肿瘤跟踪定位精度与国际先进商用产品处于同等水平,相关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红外物理学与技术》上发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两项。

肿瘤精准定位是放疗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国产IGRT系统采用的单一模式引导在应用范围和适用病例方面受限,加之国外同类产品价格昂贵,极大限制了我国精准放射治疗的普及。

ARTS-IGRT系统可以实现亚毫米级的肿瘤定位,相对原有系统精度提高了一个量级。据研究人员介绍,该系统能够以低成本、方便快捷的外挂方式与医院已有放疗设备进行无缝对接,有助于迅速提高现有设备的照射精度和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我国基层地区放疗水平。(来源:中国科学报)

中科院上海健康所发现肿瘤微环境导致获得性耐药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孙宇研究组揭示了Wnt信号通路在肿瘤耐药性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分子机制,颠覆了人们对于SFRP2分子在很多癌型中对于Wnt通路拮抗作用的传统认识。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癌基因》。

研究人员以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发现,一种与Wnt信号通路调控有关的可溶因子SFRP2在经过基因毒试剂处理过的前列腺基质细胞PSC27中被高度上调。癌细胞的增殖率、迁移率、侵袭性和异质性,均在广谱PSC27-RAD胞外液作用下大幅提高,而一旦SFRP2被清除,以上活性则显著减弱。WNT16B上调前列腺癌细胞对化疗试剂的耐受性,而SFRP2的存在却使其更加明显,暗示前者是该过程的中心分子、后者为辅助因素。利用促使前列腺癌组织内细胞凋亡程度显著上升的WNT16B特异性抗体,模拟临床治疗条件下的生理现实,针对负荷移植瘤的免疫缺陷型小鼠进行化疗和抗体给药,发现化疗本身使得肿瘤减小近40%,而协同使用免疫疗法可进一步缩小肿块。

该研究发现微环境中的SFRP2实际是Wnt通路兴奋剂,而特异性抑制WNT16B可促进体内肿瘤细胞凋亡,剥夺肿瘤从损伤性激活的微环境获得耐药性的途径,降低肿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为将来转化医学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实验依据。(来源:中国科学报)

HPV疫苗来了 你会接种吗?

宫颈癌作为国内女性生殖系统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早已成为女性健康中挥之不去的沉重负担。而可预防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还迟迟未能在国内上市。目前国内医务人员对HPV疫苗的认知如何?是否会向患者推荐?丁香调查员为此开展了为期1月的调查,共有4 608名医务人员表达了他们对 HPV疫苗的看法。

据2015年一项针对普通体检人群调查结果显示,HPV疫苗的知晓率仅为26% 。而本次调查医生整体知晓率为78%,其中肿瘤科和妇产科医生表现最佳。

根据现有临床试验证据,HPV疫苗不仅可以预防宫颈癌,在预防肛门癌、生殖器疣等疾病方面也卓有成效,因此调查中72%的受访者认为男女都应该接种HPV疫苗。但WHO在2014年发布的HPV疫苗推广接种文件中已做出说明: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效益,并不推荐将男性HPV疫苗接种列为优先重点。

目前HPV疫苗已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地区上市,其中80多个国家地区已将其列入了国家接种推广计划,30个国家地区将其列入试点接种计划。近年来,随着旅游需求和健康需求的碰撞,HPV 疫苗成为了一款热门的健康旅游产品。香港便成为了大陆人民接种HPV疫苗的最佳选择,已接种疫苗的医务人员中67%是在香港接种,计划接种的人也有84%打算在香港接种。香港旅游的便捷、疫苗价格的优惠、沟通无障碍等都带动了香港 HPV 疫苗接种的火热。

若未来HPV疫苗在国内上市,仅28%医务人员表示会接种(不考虑年龄、性别因素),而剩下68%的医务人员仍处于观望犹豫状态中。其中,对疫苗副作用的担心是阻碍其期待接种的主要因素。近62%的医务人员表示将会推荐HPV疫苗给家人朋友,而不推荐的医务人员更希望由家人朋友自己做出决定,同时疫苗副作用也是关注焦点。

如HPV疫苗在国内上市,安全性是医务人员考虑的首要因素,其次才会考虑疫苗有效性、价格、生产厂家。虽然价格并非医务人员考虑接种的主要因素,但昂贵的价格仍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目前,在美国和香港接种3针HPV疫苗,折算人民币约为2 500元左右。调查显示,大多数医务人员能接受的价格在千元以内。(来源:丁香园)

雄性特有的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新标记

有研究表明雄性的Y染色体发生全部或部分缺失与肿瘤发生有关,但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雄性特有基因是否能够发挥肿瘤抑制作用一直没有得到研究。最近,来自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一种雄性特有的表观遗传修饰酶在前列腺癌细胞侵袭性方面具有抑制作用。该研究发现这种叫做JARID1D(也叫KDM5D或SMCY)的去甲基酶能够催化组蛋白H3K4发生去甲基化,抑制与细胞侵袭性有关的相关基因表达,进而在体外或体内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性。

三甲基化H3K4一般可作为基因激活的标记,而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JARID1D能够对靶基因的三甲基化H3K4进行去甲基化,特异性抑制一些与侵袭能力相关的基因,包括MMP1,MMP2,MMP3,MMP7以及Slug。

该研究另一项结果表明,相比正常的前列腺组织及原位前列腺肿瘤,JARID1D表达水平在转移性前列腺肿瘤中会显著下降。同时,JARID1D基因在转移性前列腺肿瘤中经常发生缺失,JARID1D的低水平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存在相关性。表明JARID1D可能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一个新诊断标记。(来源: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