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防治研究  2015, Vol. 42 Issue (9): 953-954
本刊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主办。
0

文章信息

Ebiomedicine:中国科学家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新诊断标记
肿瘤防治研究, 2015, 42(09): 953-954
http://www.zlfzyj.com/CN/10.3971/j.issn.1000-8578.2015.09.021
Ebiomedicine:中国科学家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新诊断标记
Ebiomedicine:中国科学家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新诊断标记

由于缺少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血液检测方法,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早期阶段的非小细胞肺癌难以检测。在一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Ebiomedicine的最新文章中,来自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血清中发现了5种microRNA,或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记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带来曙光。

miRNA是一类小的单链非编码RNA,在许多疾病中作为关键调控因子发挥作用,并且根据不同miRNA的表达情况还可以诊断多种类型的癌症。在该研究小组之前的研究工作中,他们已经发现人的体液如血清中包含许多稳定的miRNA,因此血清中的miRNA可能在一些癌症的检测中作为生物标志物发挥重大潜能。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来自中国和美国的438名参与者,其中包括221名NSCLC患者、161名对照和56名良性结节患者。他们利用高通量的Taqman低密度miRNA芯片技术结合qRT-PCR检测来自三个不同队列的中国NSCLC患者样本,成功发现了5种血清miRNA在其体内显著增加,随后在一个美国队列中进行了验证,对这5种miRNA能否用作不同种族NSCLC的可靠诊断标记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这一组合在对NSCLC和对照人群的区分上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并且无论是对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效果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miRNA诊断组合还能够正确预测Ⅰ-Ⅱ期肿瘤,并可以对美国队列中的NSCLC和良性结节患者进行区分。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发现的5种血清miRNA能够准确诊断NSCLC,并且对不同种族的人群具有相同效果,这对于NSCLC的早期诊断手段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两篇Nature文章同时发现导致乳腺癌异质性的关键突变

近日,来自比利时的科学家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在癌基因PIK3CA中发现一个重要突变,可能是导致乳腺肿瘤异质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一种遗传方法在小鼠中发现了PIK3CA诱导肿瘤的细胞来源以及PIK3CA基因上发生突变对肿瘤异质性的影响。他们利用小鼠模型发现Pik3ca H1047R突变在基底细胞中以生理水平表达,能够诱导形成luminal ER+PR+肿瘤,而利用另外一种小鼠模型发现,该突变在luminal细胞中表达也会诱导形成luminal ER+PR+肿瘤或基底样ER-PR-肿瘤。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敲除p53的同时表达Pik3ca H1047R突变能够加速肿瘤发展,并诱导更多的侵袭性乳腺肿瘤。更为有意思的是,在单能的基底细胞中表达Pik3ca H1047R能够形成luminal样细胞,而在单能的luminal细胞中表达则会在发展为侵袭性肿瘤之前形成基底样细胞。这表明Pik3ca H1047R突变的出现能够改变单能祖细胞的细胞命运。随后研究人员对发生命运转换的单能祖细胞进行了转录分析,发现这些细胞中确实发生了基因表达的重编程。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发现了PIK3CA诱导产生的肿瘤的细胞来源,同时还发现Pik3ca H1047R突变能够在肿瘤发生早期阶段激活一些单能祖细胞的多能性基因表达模式,这可能是导致乳腺肿瘤产生异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调控肿瘤异质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并开发阻断PIK3CA乳腺癌发生的新治疗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来自瑞士的科学家也在Nature上发表了几乎相同的结果,更加确证了PIK3CA H1047突变的重要性。

JAMA:吡格列酮增加膀胱癌风险无统计学意义

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Lewis 及其团队对吡格列酮是否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膀胱癌及其他十种癌症的风险进行了延长随访,其结果于近期发表于JAMA杂志上。

2003年,美国FDA批准了对吡格列酮在人类使用中患膀胱癌的潜在风险的观察研究。不久之后,欧洲药物机构提出了吡格列酮上市后其他地区关于该药物使用与癌症的风险的二次调查。

五年中期分析显示吡格列酮并没有增加膀胱癌的风险。然而,在接受超过两年的吡格列酮治疗的患者中发现膀胱癌的发生风险升高了1.4倍。此外,其他10 余种癌症(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肺/气管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非霍奇金淋巴瘤、胰腺癌、肾、肾盂癌、直肠癌和黑色素瘤)中期分析显示吡格列酮与其并无显著关系。

该队列和巢式病例对照分析是在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其中膀胱癌队列随访了193 099 例年龄≥40岁的患者,选取同期236 507例年龄≥40岁其他癌症的患者作为对照。随访发现:

膀胱癌组中有34 181例(18%)使用吡格列酮,其中1 261例发生膀胱癌。10万人/年吡格列酮使用者与非使用者膀胱癌发生率分别是89.8%和75.9%,使用吡格列酮者与膀胱癌的风险无关联。同样,在病例对照分析中结果相似,糖尿病患者吡格列酮使用率为19.6%,对照组使用率为17.5%。校正分析中发现10种其他癌症中,有8种与吡格列酮无关;过去使用吡格列酮者,增加了前列腺癌与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尽管吡格列酮的应用使增加膀胱癌的风险增加,但二者关系并无统计学意义。而前列腺癌与胰腺癌风险的增加是否与过往使用吡格列酮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老年 IA 期肺癌或需行肺叶全切术

来自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Veluswamy博士及其同事最新发现,罹患早期肺癌及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老年患者,应行肺叶全切术而非局部切除。Veluswamy博士建议IA期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应接受肺叶全切术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该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于8月3日的Th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该研究回顾了2 008例侵袭性肺腺癌及1 139例侵袭性肺鳞癌患者的检测指标、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结局等数据,比较接受局部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所有患者均大于65岁,肿瘤处于IA期且肿瘤直径小于等于 2 cm。

研究者发现:

1. 肺腺癌或者肺鳞癌患者接受局部切除术或者肺叶全切术后的生存率不尽相同;

2. 接受肺段切除术的肺腺癌患者生存率与肺叶全切术相同,但并不包括肺楔形切除术;

3. 接受肺楔形或肺段切除术的肺鳞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均不同于肺叶切除术。

随着美国预防服务专责小组建议人们开展广泛的肺癌筛查,早期阶段疾病的发病率将有一个“实质性的增长”,深入理解肺癌局部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在不同患者中的治疗意义,将指导我们对肺癌进行有效地筛查。

化疗后可行腋窝超声指导乳腺癌是否清扫腋窝淋巴结

所有淋巴结阳性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予新辅助化疗后都需要手术清扫腋窝淋巴结吗?化疗后行超声检查能否改变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策略?

近日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梅奥诊所外科的 Boughey博士就此问题首次进行了多中心试验,主要观察化疗后超声检查的作用,此研究成果发表于J Clin Oncol杂志上。

Boughey博士领导的 Z1071调查报告:腋窝超声检查(axillary ultrasonic,AUS)可能是一个有用的判断工具,并建议行前哨淋巴结(SLN)手术。

来自Z1071研究者认为,AUS通常用于乳腺首次诊断,因此也可用于新辅助化疗后的检查以指导患者选择侵入性更小的手术。而且新辅助化疗的淋巴结反应率可高达70%。化疗后AUS下正常表象的淋巴结表明患者残留的淋巴结病变风险更低,可能更适合SLN手术。

对于淋巴结阳性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经 AUS检查发现对治疗敏感,SLN手术将有助于对残余淋巴结行腋窝分期。AUS检查将最大可能发现对治疗完全反应的患者,并为她们提供机会避免腋窝清扫术的阴性结果。

该研究组认为化疗后的AUS结果可指导腋窝手术,联合使用AUS和SLN术的FNR为9.8%,这个值是可接受的。此研究可帮助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化疗后超声辅检的结果,选择创伤性更小的手术。

Cancer Research:好心办坏事——免疫系统如何促进癌症复发?

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Research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进展指出,给患者服用一种免疫抑制药物,阻断部分免疫系统功能,防止其功能过度或许可帮助一些患者预防癌症复发。

来自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化疗药物的癌症杀伤作用能够促使白细胞聚集在被药物杀伤的肿瘤的血管周围,触发创伤愈合。这些细胞就是M2型巨噬细胞,它们本身能够修复组织损伤,建立新的血管,而这一过程恰恰可以帮助受到化疗药物杀伤的肿瘤重新生长,导致癌症复发。

研究人员指出,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免疫系统对组织损伤产生应答的时候,机体的自愈能力有时会使事情适得其反,这项研究就充分表明利用化疗药物治疗肿瘤可能会激活这一部分免疫系统,帮助肿瘤在受到重创之后重新复发。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患癌小鼠进行一种药物处理,阻止损伤修复细胞发挥功能,结果发现进行了化疗治疗之后,肿瘤复发的速度显著下降。这表明将化疗药物与关闭机体修复系统的药物联用可以减缓化疗之后肿瘤的生长速度,这一发现对于那些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这项研究给出的只是一些初步结果,这些用于骨髓移植等用途的免疫抑制药物能够帮助进行化疗治疗的癌症患者防止癌症复发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中国金丝带联盟在天津成立—整合资源帮助肿瘤患儿

2015年8月8日上午,中国金丝带公益联盟在天津市肿瘤医院正式成立。天津市肿瘤医院副院长赵强教授表示,儿童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天津市肿瘤医院为例,仅今年1月至7月,该院儿童肿瘤科门诊量就超过3000人次,住院病人达到700人次,比5年前同期增加一倍以上。很多家庭在孩子患病以后,从经济到心理等均承受着巨大压力,为此很多省市相继成立了“金丝带儿童家长互助中心”,以帮助和缓解患儿家庭困难。

中国金丝带公益联盟由天津金丝带癌病儿童家长互助中心等全国12家互助中心发起成立,旨在将分散在各地的互助中心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帮扶实力,更好地为肿瘤患儿家庭提供医疗救助、经济支持、心理疏导及儿童肿瘤知识宣教等服务。

(作者:黄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