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孔雁,高红梅. 2015.
- KONG Yan, GAO Hongmei. 2015.
- 食管癌放射治疗10年生存分析及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比较
- Long Outcome of Radiotherapy for Esophageal Carcinoma and Efficacy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 肿瘤防治研究, 2015, 42(01): 56-61
- Cancer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15, 42(01): 56-61
- http://www.zlfzyj.com/CN/10.3971/j.issn.1000-8578.2015.01.01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3-11-29
- 修回日期:2014-04-24
手术治疗为早中期食管癌患者首选治疗方 式,放射治疗为不能手术患者和(或)不愿接受 手术治疗患者的最佳治疗方式,单纯化疗对于食管癌患者是否有效目前尚无定论。自RTOG85-01 号实验[1]后,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成为不能手术食管 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该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放 化疗和单纯放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6%和0。 然而,临床上多数患者由于合并其他疾病、耐受 性差、不良反应大和不愿接受化疗等原因而选择 接受单纯放射治疗。现在临床上食管癌患者多数 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较常规二维照射 (conventional fraction radiotherapy,CF)及后程加 速超分割放疗(late course accelerated hyperfraction, LCAF)而言,3D-CRT有无明显优势,特别是在 对患者的长期生存有无益处,目前相关文献报道 少见。我们对2000年10月—2003年3月在河北医科 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170例接受三种根治性放射治 疗的食管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评价其放疗 疗效、分析三种不同治疗模式的预后影响因素、 失败模式、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入组条件: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食管鳞 癌、无食管穿孔、无恶液质患者、卡氏评分≥70 分、能进半流食或流食、无其他肿瘤病史或可能 影响计划完成的疾病、治疗前体重减轻<5 kg, 均为首次治疗。170例患者中男108例、女62例, 年龄范围40~81岁,中位年龄65岁。颈段8例、胸 上段51例、胸中段85例、胸下段26例。X线钡餐造 影病变长度范围2.0~14.2 cm,中位长度6.2 cm。临 床分期依据UICC1997年的分期方法,T1、T2、T3 及T4期患者分别为18、101、41及10例;N0及N1 期患者分别为115及55例;Ⅰ、Ⅱa、Ⅱb及Ⅲ期患 者分别为18、90、26及36例。按放疗方式分为三 组:3D-CRT组65例、LCAF组55例、CF组50例, 三组患者病例临床资料见表 1。由于颈段食管癌患 者病例数较少,在分析时将8例颈段患者(其中 3D-CRT组4例、CF组1例、LCAF 3例)纳入胸上 段患者进行分析。
1.2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热塑体模固定体位,于德国西门子公司 Somatom Sensation Open CT模拟机下扫描定位, 所得图像传入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系统(美国CMS 公司Focus3.0)。根据食管造影和纤维食管镜显 示病变长度以及CT扫描显示的侵犯深度范围,包括纵隔内肿大淋巴结均定义为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GTV);GTV前后左右方向各外放 0.5~0.8 cm,上下方向各外放2.0~3.0 cm为临床靶 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CTV再均匀外 放0.5~1.0 cm为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同时勾画邻近组织和器官如脊髓、气 管、心脏及双侧肺。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 与平面二维等剂量曲线图选择最佳治疗计划方案。 3D-CRT处方剂量60~70 Gy,2 Gy/次,5 次/周,中位 剂量66 Gy。采用6MV-X线直线加速器实施治疗。 1.3 LCAF计划
前程为常规分割放疗,其中17例患者行常规两 大野对穿照射,38例患者为等中心三野照射,处方 剂量30~36 Gy,2 Gy/次,1 次/天,5天/周。后程改为 加速超分割放疗,于模拟机下二维定位均设等中心 三野照射,处方剂量30~39 Gy,1.5 Gy/次,2次/天, 10次/周,间隔6 h以上。总剂量60~69 Gy,中位剂量 63 Gy。均采用6MV-X线直线加速器实施治疗。 1.4 CF计划
全程均于模拟机下定位,其中31例患者前 程行常规两大野对穿照射,后程于模拟机下重 新定位,避开脊髓,行等中心三野照射;另19 例设等中心三野全程照射。总剂量58~69 Gy, (1.8~2.0) Gy/次,1次/天,5次/周,中位剂量63 Gy。均采用6 MV-X线直线加速器实施治疗。 1.5 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近期疗效评价采用1989年万钧提出的食管癌放 射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价标准[2];急性不良反应按照 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损伤 分级标准评价,分为0~4级,本文仅分析有症状的 ≥2级放射性食管炎(radiation esophagitis,RE)及 ≥2级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a,RP)患者。 1.6 观测指标
临床指标如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进食、 声嘶、胸背部疼痛、病变部位、临床分期(T、 N、TNM)、食管造影X线长度、食管造影所显示 软组织影、食管病变CT最大直径、食管病变CT最 大侵润深度、CT扫描所显示的周边组织受侵(动 脉、气管、椎前三角);治疗相关指标如放疗剂 量、近期疗效、≥2级RP及RE。 1.7 随访
截至2013年6月30日,随访2~140月,中位随 访时间34.1月,全组共失访7例,随访率95.9%,其 中3D-CRT、LCAF及CF组患者失访分别为1、4、2 例。失访的7例患者以随访截止日期计为死亡。 1.8 治疗失败模式定义
将原发食管病变瘤床的复发、食管不同病 变部位的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复发、照射野外和 (或)边缘食管复发均归为区域性复发;将远隔 脏器的血性转移、食管不同病变部位的区域外淋 巴结转移均归为远处转移。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 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 Meier法进行生存分 析,并Log 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采用Cox逐步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估独立预后因素,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全组患者3 、5 、1 0 年生存率分别为 30.59%、24.12%和11.76%,平均生存期为39.6月 (HR=3.26,95%CI:33.22~46.00)。3D-CRT、 LCAF 及CF 组患者3 、5 、1 0 年生存率分别为 38.46%、26.15%、13.85%;29.09%、25.45%、 12.73%和22.00%、20.00%、8.00%,三组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χ2=2.41,P=0.2990),见图 1。治疗后 全组患者近期疗效为CR 71例(41.8%),PR 73例 (42.9%),NR 26例(15.3%)。3D-CRT、LCAF 及CF组患者CR、PR、NR分别为31、26、8例; 20、26、9例及20、21、9例,三组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χ2=2.009,P=0.7340)。
2.2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将可能影响患者生存的临床和治疗相关指标 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结果显示:疗 前进食状态、有无胸背部疼痛、病变部位、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病变X线长度、有无软组 织影、CT显示最大直径、CT显示最大浸润深度、 剂量、近期疗效、≥2级RE为患者生存的预后影响 因素,见表 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疗前有无胸背 部疼痛、临床分期、有无软组织影及≥2级RE为患 者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见表 3。
2.3 失败模式全组有51例(30.0%)患者出现复发,其中 39例(22.9%)为食管复发、9例(5.3%)为纵隔 淋巴结转移、余3例(1.8%)为食管复发伴纵隔 淋巴结转移。复发的51例患者中经电子胃镜检查 并病理证实的有33例、余18例经胸部CT、食管钡 餐造影或PET/CT诊断。51例复发患者中46例为野 内复发、5例为野外复发。患者出现复发的时间为 2~115月,中位16月。3D-CRT、LCAF及CF组患者 出现复发的病例数分别为14、17和20例,三组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19,P=0.099)。
治疗后全组中有35例(20.6%)患者出现远处 转移,其中27例(15.9%)为远处脏器转移、8例 (4.7%)为远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患者均经 CT或PET/CT检查诊断。出现远处转移时间为6~84 月,中位20.5月。3D-CRT、LCAF及CF组患者出 现远处转移的病例数分别为15、7和13例,三组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21,P=0.200)。
全组另有13例(7.6%)患者出现远处转移伴复发。 2.4 不良反应
全组出现≥2级急性RE 44例(25.9%), 3D-CRT、LCAF及CF组分别为16(24.6%)、16 (29.1%)及12(24.0%)例,三组间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χ2=0.442,P=0.802)。
≥2级急性RP 33例(19.4%),其中3D-CRT、 LCAF及CF组分别为8(12.3%)、15(27.3%) 及10(20.0%)例,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281,P=0.118);但3D-CRT与LCAF两组 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6,P=0.038)。
后期不良反应主要有放射性肺纤维化、食管 狭窄及食管瘘,分别有17(10.0%)、9(5.3%) 及5(2.9%)例。其中3D-CRT组有3例患者出现食 管瘘,余两组各1例。 2.5 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
全组患者截至随访时间位置共有20例患者生 存,该20例患者总体生存状态良好,其中90%(18 例)患者能进普食,且无任何不适症状,3D-CRT及 LCAF组均有1例患者出现食管狭窄,存在不同程度 的下咽梗阻症状,并需间隔性行电子食管镜扩张术。 3 讨论
食管癌为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 率及病死率均较高[3],手术及放射治疗为食管癌患 者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在临床就诊时有约50% 的患者因病情较晚不能接受手术,约20%的患者因 存在不适宜手术治疗的疾病而放弃手术[4],另外, 由于人口不断老龄化,使不适合手术的人群渐进 性加大。放射治疗为非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主 要治疗方式,从20世纪初期应用于食管癌患者治 疗后,随着放射物理、放射生物学的不断发展, 食管癌放射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常规放疗技术 时代的0~5%[5]增加到现在的30%左右[6, 7],期间经 历了常规二维放射治疗、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 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射治疗及现在被认为标准 治疗方案的放化疗联合治疗等阶段。本组研究对 10年前在我院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共170例患者 进行了相关分析,并依据患者的治疗方式不同分 为3D-CRT组、LCAF组及CF三组,研究结果显示 3D-CRT组患者的3、5、10年生存率及治疗有效率 均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 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1)本组患者中食管病 变CT最大径≥4 cm患者在3D-CRT组、LCAF组及 CF三组的比率分别为49.2%、23.6%及22.0%,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且在预后生存分析中CT最大径为 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这可能影响了3D-CRT组患 者的生存率;(2)本组研究各组病例数偏少,且 为回顾性研究,可能会影响统计结果;(3)从本 组研究结果总可以看出3组患者3年生存率差异较 大,而5、10年生存率差异不大,这可能与恶性肿 瘤患者在治疗后2年左右时间内为局部复发和远处 转移高发期[7, 8, 9],而随之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均显 著下降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与既往 的研究结果相似[6, 10, 11, 12]。放疗剂量是否对食管癌患 者的预后有显著性影响,目前仍无定论,Fu等[13] 对11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放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放疗剂量<60 Gy为患者预后不良因素, 多因素结果同样表明放疗剂量为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而有学者认为剂量并不是食管癌患者的预 后影响因素,相反过高剂量会导致患者生存率下 降,例如祝淑钗等[11]对50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放疗 情况进行分析后,其结果显示剂量≤65 Gy组患者 5年生存率为25.7%,显著高于剂量>65 Gy组的 17.9%(P=0.034);赵快乐等[14]同样认为≥70 Gy 剂量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大。本研究结果显示放 疗剂量为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与部分作者报道不 一致,可能原因为:(1)较短的随访时间内,可 能由于食管癌患者较早地出现远处转移或复发导 致死亡而掩盖了放疗剂量带来的长期生存益处; (2)放射治疗患者中有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这 部分患者可能也不能够从放疗剂量带来的长期生 存收益;(3)以往接受常规分割放疗患者,高剂 量的照射可能会产生较高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而 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会掩盖放疗剂量带来的益处。
食管癌放射治疗患者的治疗失败模式主要为 复发和远处转移,本研究中三组患者治疗后失败 模式也不例外,多数患者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出现 复发和(或)转移,有1例患者在生存近10年后仍 出现复发,另有患者在生存5年后出现远处转移。 这提示我们,即使是长期生存者,复发和远处转 移仍是一个不能被忽略的问题。
随着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生存质量的要求也 越来越高,而放射性损伤是食管癌放疗期间及放 疗后不可能避免的问题,我们在以前的研究中也 曾报道过食管癌放疗产生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 肺炎的结果[15, 16],与本研究及相关研究报道的结果 相似[9, 17]。对于长期生存的患者其后期主要不良反 应为放射性肺纤维化、食管狭窄,这要求我们对 长期生存的患者也同样要加强随访。同时本研究 中有的患者死于心脏功能衰竭,对这些患者我们 同样不能排除有放射性心包炎及放射性心脏损伤 的可能。
总之,食管癌放射治疗为非手术治疗食管癌 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其长期生存可能低于手术 治疗患者,但有部分患者仍能从中获益。对部分 长期生存患者,临床上不能忽略患者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可能,同时应及时纠正放疗后期不良反 应症状以提高生活质量。对治疗前存在胸背部疼 痛、X线上软组织影明显、临床分期较晚及放疗后 出现≥2级放射性食管炎的患者应该给予积极治疗 和对症处理。
[1] | Cooper JS, Guo MD, Herskovic A, et al. Chemoradiotherapy of locally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 long-term follow up of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RTOG85-01).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J]. JAMA ,1999, 281(17): 1623-7. |
[2] | Wan J, Xiao AQ, Gao SZ, et al.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short term efficacy in esophageal carcinoma after radiotherapy[J]. Zhonghua Fang She Zhong Liu Xue Za Zhi, 1989, 3(4): 205-7. [万钧, 肖爱勤, 高淑珍, 等. 食管癌放疗后近期疗效评价标准—附1000例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1989, 3(4): 205-7.] |
[3] | Jemal A, Bray F, Center MM,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 CA Cancer J Clin, 2011, 61(2): 69-90. |
[4] | Earlam R, Cunha-Melo JR.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 a critical review of surgery[J]. Br J Surg, 1980, 67(6): 381-90. |
[5] | Geoffrey N, Ashish P, Mohan S. Chemoradiotherapy for esophageal cancer[J]. Gastrointestinal Can Res, 2009, 3(2): 57-65. |
[6] | Shen WB, Zhu SC, Li J, et al.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of early stage esophageal carcinoma[J]. Zhonghua Fang She Zhong Liu Xue Za Zhi, 2011, 20 (1):32-5. [沈文斌, 祝淑钗, 李娟, 等. 93例可手术切除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长期生存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1, 20(1): 32-5.] |
[7] | Shen WB, Zhu SC,Gao HM, et al. Analysis of failure patterns of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alone in respectable esophageal cancer[J]. Zhonghua Fang She Zhong Liu Xue Za Zhi, 2013, 22(3): 205-8. [沈文斌, 祝淑钗, 高红梅, 等. 可手术切除食管癌单纯三维适形放疗失败原因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3, 22(3): 205-8.] |
[8] | Adenis A, Tresch E, Dewas S, et al. Clinical complete responders to definite chemoradiation or radiationtherapy for oesophageal cancer:predictors of outcome[J]. BMC Cancer, 2013,13: 413. |
[9] | Liu M, Shi XH, Guo X, et al. Long-term outcome of irradiation with or without chemotherapy for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final report on a prospective trial[J].Radio Oncol, 2012, 7: 142. |
[10] | Chen CZ, Chen JZ, Li DR,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following radiotherapy[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3, 19(10): 1639-44. |
[11] | Zhu SC, Li R, Wang YX, et al. Prognostic factors of locally advanced esophageal carcinoma treated by radiotherapy alone[J]. Zhonghua Fang She Zhong Liu Xue Za Zhi, 2005, 14(4): 253-8.[祝淑钗, 李任, 王玉祥, 等. 500例中晚期食管癌单纯放疗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5, 14(4): 253-8.] |
[12] | Wang L, Kong J, Han C, et al. Prognostic analysis of cervical, upper-thoracic,middle-thoracic,and lower-thoracic esophageal cancers in 781 patients mainly receiving three-dimensional radiotherapy[J]. Zhonghua Fang She Zhong Liu Xue Za Zhi, 2013, 22(1):18-21. [王澜, 孔洁, 韩春, 等. 781例不同部位食管癌三维放疗预后分析[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3, 22(1): 18-21.] |
[13] | Fang FM, Tsai WL, Chiu HC, et al. Quality of life as a survival predictor for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4, 58(5): 1394-404. |
[14] | Zhao KL, Shi XH, Jiang GL. Do the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benefit from higher radiation does?—Does escalation of 3-D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in the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J].Zhongguo Ai Zheng Za Zhi, 2008, 18(5): 354-7. [赵快乐,施学辉,蒋国梁.提高食管癌的放射治疗剂量是否有益? —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临床I/Ⅱ期剂量递增试验[J].中国癌症杂 志, 2008, 18(5): 354-7.] |
[15] | Zhu SC, Shen WB, Li R, et al. Radiation-induced pneumonitis in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for oesophageal carcinoma[J]. Zhonghua Fang She Yi Xue Yu Fang Hu Za Zhi, 2007, 27(2): 161-4. [祝淑钗, 沈文斌, 李任, 等 .三维适形放疗食管癌所致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2): 161-4.] |
[16] | Shen WB, Zhu SC, Li R, et al. Predictors of radiation-induced lung toxicities in patients with thoracic middle and lower esophageal cancer treat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J]. Zhonghua Fang She Zhong Liu Xue Za Zhi, 2007, 16(5): 335-40. [沈文斌, 祝淑钗, 李任, 等. 胸中下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所致放射性肺损伤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7, 16(5): 335-40.] |
[17] | Morota M, Gomi K, Kozuka T, et al. Late toxicity after definitive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for thoracic esophageal carcinoma[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9, 75(1): 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