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影像科;
3.德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
2. Department of Imaging;
3.Department of Oncology, Deyang People’s Hospital
宫颈癌是第二大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 。 目前宫颈癌临床分期普遍采用国际妇产科联 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分期进行[1]。虽然FIGO2分期不包 括淋巴结,但淋巴结是否转移对宫颈癌手术方式 的选择、放疗靶区勾画和剂量给定以及疗效、预 后的判定均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显示,淋巴结转 移是宫颈癌患者一项重要的独立预后指标[2]。对 伴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放疗靶区勾 画时需包括腹主动脉旁淋巴引流区,并给阳性淋 巴结较高剂量照射[3]。治疗前淋巴结性质的准确 判定是合理实施治疗的前提。在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断层成像中,目前广泛 采用淋巴结最短径≥10 mm作为阳性淋巴结诊断标 准,然而其诊断敏感度和准确性不高,淋巴结转移 的影像学标准需要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就MRI对宫 颈癌小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进行初步探讨,并分 析其对放射治疗靶区设计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09年8月—2012年10月期间四川省肿瘤 医院初诊初治的早期宫颈癌患者37例,中位年龄 44岁,其中鳞癌29例,腺癌6例,小细胞癌2例。 无远处转移证据,美国东部肿瘤协助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 ECO2G)评分0~1级,无绝对手术治疗禁忌证。治 疗前有盆腔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患者均接 受手术治疗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其中7例ⅡB期 患者经介入化疗降期后行手术,并加做腹主动脉 旁淋巴结取样术。患者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分 期、伴随疾病、治疗情况见表 1。
37例患者均采用Siemens Avanto 1.5T 超导型磁 共振扫描仪。采用体部表面线圈或相控阵线圈。 MRI常规扫描序列包括: 横断面自旋回波(Spin echo,SE) T1WI( TR 480 ms,TE 11 ms);矢状面 及横断面脂肪抑制序列TSE T2WI(TR 4600 ms,TE 90 ms) 。成像参数:矩阵304×512。采集次数2~4, 层厚5~7 mm,层间距0.5~1.0 mm。根据病变范围 扫描层数为24~40 层。于平扫后保持体位不变,经 肘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剂量0.1 mmol/kg,然 后使用VIBE技术(序列:FLASH 或TSE T1WI) 横断面、矢状面、部分辅以冠状面三个方位直接 扫描。扫描参数同平扫。动脉期在20 s后扫描,静 脉期在40 s后扫描,延迟60 s后再行实质期扫描。 1.3 图像分析及数据采集
在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上调阅患者治 疗前MRI,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学影像科医师采用 盲法全面分析并记录MRI淋巴结的大小、外形、 边缘、包膜受侵及强化形式。结合T1WI增强像, 利用PACS电子卡尺在T2WI上进行淋巴结上最短 径和最长径测量并取两位医师测量平均数进行记 录。淋巴结外形据最长径和最短径的比值R分为 圆形(R<1.2)、卵圆形[R(1.2~1.5)]和长条形 (R>1.5)。淋巴结边缘分光滑、模糊、分叶,淋 巴结包膜受侵分是、否,淋巴结强化方式分均匀 性强化和不均匀强化进行记录。发生分歧时第三 位医师介入,以较多者意见为最后MRI分析结果。 1.4 术后病理记录和处理
MRI影像分析和图像后处理完成后,调阅患者 术后病理报告,记录送检淋巴结总数、阳性淋巴 结情况。淋巴结按区域进行记录,若同一区域送 检多枚淋巴结均为阳性或病理阳性淋巴结数多于 MRI可见淋巴结数,则判定该区域MRI可见的淋巴结均阳性。若同一区域送检淋巴结仅一枚阳性, 则对应MRI上该区域可见的较大淋巴结为阳性。 若某区域病理结果均阴性,MRI可见淋巴结均判 定为阴性。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6.0 统计软件分析,淋巴结长短经比 值采用(x±s)表示,淋巴结长、短经采用中位数 (内距)表示,淋巴结MRI特征比较采用χ2检验 (chi-square test)。淋巴结长短径比值的比较采用 两独立样本T检验(Student's t test) ,淋巴结长径、 短径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Wilcoxon rank sum test),P<0.05表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采用诊断试验基本原理,分析MRI对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2 结果 2.1 淋巴结术后病理情况
37例患者共送检淋巴结634枚(不包括送检为 脂肪组织者),其中9例患者发现有转移的阳性淋 巴结(ⅠB期6例,ⅡA期2例,ⅡB期1例),阳性 淋巴结总数27枚。 2.2 MRI上的淋巴结特征
MRI可见的淋巴结共有45枚。对应于术后 病理的阳性淋巴结共有21枚。转移淋巴结长径 与非转移淋巴结长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56)。转移淋巴结短径较非转移淋巴结短 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淋 巴结组长短径比值较阴性淋巴结组长短径比值更 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见表 2。
MRI上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组外形和强 化方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边缘的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30),见表 3。淋巴结边缘情 况与淋巴结性质具有相关性,本研究中7枚包膜外 侵犯的淋巴结术后病理均阳性。当分别以淋巴结 外形呈圆形、椭圆形,淋巴结边缘模糊或分叶, 淋巴结不均匀强化为诊断标准时,其诊断的准确 性分别为:64.44%、64.44%、68.89%。当以淋 巴结边缘模糊或分叶,淋巴结外形呈圆形或椭圆 形,淋巴结呈不均匀强化三条标准中分别取满足 一条、两条及以上、三条为诊断标准时,其敏感 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5.24%、37.5%、 64.44%,80.95%、83.33%、82.22%和57.14%、 91.67%、75.56%。取满足上述两条及以上为诊断 标准时,在满足较高敏感度的同时,其准确性更 高,淋巴结MRI特征的联合判断能提高对淋巴结 性质判断的准确性。
以MRI可见的45枚淋巴结为对象,以术后病 理结果为金标准,据MRI 淋巴结短径、长径、长 短径比值与术后病理情况绘制RO2C曲线,见图 1。 淋巴结短径RO2C曲线下面积为0.778(95% CI:0.639,0.916)(P=0.001),淋巴结长径的曲线下面 积为0.622(95%CI:0.455~0.789)(P=0.162)。淋 巴结短径诊断价值较长径更大。RO2C曲线分析显 示淋巴结短径取截断值为9 mm时,对转移淋巴结 的诊断价值最大(此时的Youden指数及准确性最 大),RO2C上取不同截断值时的诊断敏感度、特 异性、Youden指数、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性, 见表 4。
若纳入研究的患者选择行放射治疗,如果只 针对短径≥6、7、8、9、10 mm的淋巴结给予阳性 淋巴结的剂量照射,则对应接受照射剂量不足的 阳性淋巴结百分比和接受过高剂量照射的阴性淋 巴结百分比,见表 5。
淋巴结性质判定的金标准是病理活检,由于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多出现在腹、盆腔内,位置深 在,只能依靠有创的腹腔镜、开腹手术等取淋巴 结病理检查。MRI具有无创性、多序列、多方位 成像优势和对软组织分辨率高的特点,在准确判 定宫颈肿瘤范围、宫旁受侵与否和肿瘤浸润情 况的同时,还能对淋巴结性质进行判定[4]。MRI 对宫颈癌淋巴结性质判断的敏感度和准确性分别 为19%~64%和69%~99%,正电子断层/计算机断 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对宫颈癌淋巴结判断敏感 度和特异性分别为29%~73%和84%~97% [5],MRI 具有相当或接近与PET/CT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 诊断价值。对大的淋巴结,PET/CT具有较高的阴 性预测值,然而小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或炎症会 造成假阴性诊断,受系统分辨率的影响,PET/CT 对直径<5 mm淋巴结和早期宫颈癌的淋巴结性质 判定的准确性和特异性较低[6]。
淋巴结MRI形态学研究多采用可测量的淋巴 结大小进行判定。T2WI淋巴显影信号不与血管相 混,T1WI与血管显影有关,易与淋巴信号相混, 目前盆腔淋巴结的区别在影像上要根据熟练的解剖 来区别。对<1 cm淋巴结的测量,应以T2WI为基 础,结合解剖及CT进行;淋巴结内T2WI上查见长 T1长T2的坏死信号高度提示转移[7]。本研究探讨了 T2WI上淋巴结长径、短径和长短径比值对转移淋 巴结的诊断价值。与Liu等[8]研究结果相似,我们的 研究也显示淋巴结短径的诊断价值较长径好。
目前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阈值报道不一(6~15 mm),更多的观点将宫颈癌淋巴结短径≥10 mm作 为转移淋巴结判定的标准 [9],已有研究者对这个标准 表示质疑并进行相应研究,Williams等[10]分析了504 枚宫颈恶性淋巴结,发现有54.5%的转移淋巴结短径 <10 mm。本研究中,MRI上21个转移淋巴结中,仅 有8枚淋巴结短径≥10 mm。以短径10 mm为转移淋 巴结诊断标准时,其准确性为66.67%,较9 mm时为 标准的75.56%低。
由于存在肿瘤侵犯、中心坏死、黏蛋白池等 因素,肿大淋巴结在增强扫描时会出现不均匀强 化。在头颈部肿瘤中,淋巴结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对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本研究中以淋 巴结不均匀强化为良恶性淋巴结标准时,其敏感 度和准确性为47.6%、64.44%,较其他报道为高, 但敏感度仍不高,仍然存在假阳性结果。淋巴结包膜外侵犯( extra capsular spread,ECS 或extra nodal spread,ENS)在MRI上表现为淋巴结边缘不 清,呈不规则强化,临近脂肪组织中见条纹状结 构,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本研究中7例ECS 术后病理均阳性;淋巴结边缘的影像表现与淋巴 结性质存在一定关联性,本研究中若以淋巴结边 缘模糊或分叶为阳性淋巴结标准时,其准确性 68.89%。综上,无论是淋巴结形态、强化方式, 还是淋巴结边缘,对淋巴结性质的判断均有一定 的预测作用,但单独作为诊断标准时准确性低, 淋巴结的形态、边缘和强化方式存在内在的相关 性,三条标准的联合判断可提高对转移淋巴结诊 断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淋巴结的性质指导放疗靶区的勾画,本研究 中术后病理阳性的21枚淋巴结中,短径<9 mm的 淋巴结有9枚(42.86%),<10 mm的淋巴结有 17枚(80.95%),说明放疗中如果只针对短径≥ 9 mm的淋巴结给予致死剂量照射,将有42.86%的 淋巴结接受不足量的照射。而当以短径≥10 mm 的淋巴结进行照射,将有更多的阳性小淋巴结 (80.95%)接受不足量照射。这提示宫颈癌靶区 设计时,对<1 cm的淋巴结,不能用现有的诊断 标准指导治疗,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放射治疗设 计中,在联合化疗的情况下,淋巴结剂量在30~36 Gy时缩小大于80%方能确定转移,如达不到仍不 能确定诊断。目前常见的处理是给予淋巴引流区 预防性照射45~55Gy,然而这一处理是否能保证 <1 cm的阳性淋巴结接受足量的照射,有待长期 (5~10年)随访观察进一步证实。
另外,本研究中MRI可见的45枚淋巴结中,术 后病理阴性的24枚淋巴结中有8枚(33.33%)淋巴 结短径≥10 mm,其中短径14 mm、15 mm各1枚, 由此可见,在放疗靶区勾画和计划制定中,根据 淋巴结大小确定阳性淋巴结的放疗时,对于稍大 的淋巴结,有必要在放疗过程中对淋巴结缩退情 况进行动态评估,通过观察淋巴结缩退情况,决 定进一步的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
本研究显示MRI对宫颈癌小淋巴结转移有一定 的诊断价值,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有必要对盆腔 淋巴结行预防性照射,并对高度怀疑恶性的小淋 巴结以根治剂量照射。由于入组本研究的病例均 系早期手术患者,样本量相对较少,存在选择偏 倚,不能完全代表各期宫颈癌患者的病理特点和 淋巴结状况,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采用多种成 像手段进行淋巴结性质判定的研究和探索。
[1] | Balleyguier C, Sala E, Da Cunha T, et al. Staging of uterine cervical cancer with MRI: guideline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Urogenital Radiology[J]. Eur Radiol,2011,21(5):1102-10. |
[2] | Kasuya G, Ogawa K, Iraha S, et al.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uterine cervical cancer: impact of lymph node and histological type on survival[J]. Anticancer Res,2013,33(5):2199-204. |
[3] | Brockbank E, Kokka F, Bryant A, et al. Pre-treatment surgical para-aortic lymph node assessment in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3,3:CD008217. |
[4] | Downey K, deSouza NM. Imaging cervical cancer: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Curr Opin Oncol,2011,23(5):519-25. |
[5] | Loubeyre P, Navarria I, Undurraga M, et al. Is imaging relevant for treatment choice in early stage cervical uterine cancer?[J]. Surg Oncol,2012,21(1):e1-6. |
[6] | Monteil J, Maubon A, Leobon S, et al. Lymph node assessment with (18)F-FDG-PET and MRI in uterine cervical cancer[J]. Anticancer Res,2011,31(11):3865-71. |
[7] | Liyanage SH, Roberts CA, Rockall AG. MRI and PET scans for primary staging and detection of cervical cancer recurrence[J]. Womens Health (Lond Engl),2010,6(2):251-67. |
[8] | Liu Y, Liu H, Bai X, 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metastatic from non-metastatic lymph nodes in patients with uterine cervical cancer us ing diff us ion- weighted imaging[ J ] . Gynecol Oncol,2011,122(1):19-24. |
[9] | Bhosale P, Peungjesada S, Devine C,et al. Rol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s an adjunct to clinical staging in cervical carcinoma[J]. J Comput Assist Tomogr,2010,34(6):855-64. |
[10] | Williams AD, Cousins C, Soutter WP, et al. Detection of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gynecologic malignancy: a comparison of CT, MR imaging,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J]. AJR Am J Roentgenol,2001,177(2):3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