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潮汕地区高发癌,外科手术是其主 要治疗手段。传统的经胸、颈、腹三切口手术创 伤大,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近年来,胸腹腔 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以其安全、创伤小、清扫程 度不亚于传统手术的优点逐渐得到认可[1, 2]。汕头 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自2009年始开展胸腹腔镜食 管癌手术,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科收治的125例 资料完整行食管癌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腔 镜组85例,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开放 组40例,为同期行传统开放手术组。所有病例均 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点片及胸、腹、颈CT平扫加增强扫描均未提示明 显外侵及远处转移,肿瘤最大径<5 cm;无严重心 肺功能不全;既往无胸、腹部手术史,未行放、 化疗及手术治疗。腔镜组与开放组的一般资料 (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 cTNM分期等)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 比性(P>0.05)。 1.2 手术方法 1.2.1 胸腔镜下行胸段食管的游离及胸腔淋巴结的清扫
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 取左侧半俯卧位,取右侧第7肋间腋中线及腋后线 之间作为观察孔,置入10 mm套管针及30°镜,单 肺通气,胸腔正压通气,压力调至4~6 mmHg。取 腋后线与肩胛后线中点第八肋间做一直径1.5 cm操 作孔,取腋前线第3肋间及肩胛后线第5肋间各做 一直径0.5 cm操作孔。以奇静脉弓为界,将操作 空间分为上下食管三角。上食管三角以右锁骨下 动脉、上腔静脉、脊柱围成。离断奇静脉弓和右 支气管动脉后,进入食管后间隙,清扫第3组淋巴 结,向上游离至胸廓入口与咽后间隙相通;由下 向上沿右侧迷走神经前内侧及右侧锁骨下动脉的 下缘切开纵隔胸膜,清扫第2、4R组淋巴结;游离 气管食管间隙,显露左喉返神经起始部,清扫第 2L 、4L、5组淋巴结。下食管三角以心包、胸主 动脉、膈肌围成。在奇静脉弓离断处,切开食管 和胸主动脉之间的纵隔胸膜,进入食管后间隙, 在胸内筋膜表面向下游离至膈肌并与腹膜后间隙 相通,在食管固有动脉的根部切断血管,清扫 8M、8L、15组淋巴结;贴近心包切开纵隔胸膜, 进入心包后间隙,清扫第9、15组淋巴结,向上游 离至隆突下,与食管气管间隙贯通,清扫第7、10 组淋巴结。 1.2.2 腹腔镜游离胃及胃周淋巴结清扫
完成胸 腔镜操作后,患者改为平卧分腿位,行腹腔镜操 作,气腹压力调至12~14 mmHg。剪开胃结肠韧 带进入网膜囊,向左侧游离至脾门,暴露胰腺。 靠近胰尾上缘在根部夹闭切断胃网膜左动静脉, 继而靠近脾门切断胃短血管并游离至贲门左侧。 剪开胃结肠韧带右侧并游离至幽门下,注意不要 伤及胃网膜右血管;进入胰腺上缘的胰后间隙。 脉络化腹腔干三大分支并于根部夹闭离断胃左动 脉,沿此间隙继续向上游离至两侧膈肌脚并进入 食管后方的纵隔内,与胸腔相通。清扫第17组、 第18组、第20组;游离膈食管腹膜反折,分别于 食管前后方离断左右侧迷走神经干,至此食管下 段充分游离;胰体尾下缘进入胰后间隙,由下往 上,由近端向远端的顺序用超声刀沿血管走行方 向清扫脂肪淋巴组织(第19组)至脾门。 1.2.3 消化道重建
在剑突下做3~4 cm小切口, 用手把胃拉出后切除胃小弯及淋巴结,制作管状胃。 管状胃通过纵隔食管床拉到左颈部,吻合器从胃 底无血管区切开后置入胃腔,调整胃与食管断端距 离,尽可能将吻合器中心杆靠近有血管弓的胃前壁 穿出,吻合完成后切去多余的胃底。开放组同传统 颈胸腹三切口McKeown术式。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包括手术操作及更换体位时间。术 中出血量:包括引流瓶血量加纱布血量。术后引流 量:为术后颈部、胸腔、腹腔引流量的总和,胸腔引 流量<50 ml/d、腹腔引流 量<20 ml/d时拔管,颈引流 管一般在术后第7天通过造影检查证实无吻合口漏 后拔除。清扫淋巴结数: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总淋 巴结数。术后并发症:术后30天内产生的并发症。总 生存期:自手术至患者死亡或失访的时间。无瘤生 存期:自手术至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先用F检验检查方差齐 性,若方差齐,则用t检验进行比较;若方差不齐, 则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用Kaplan-Meier法描述预后生存曲线,用Log rank 检验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统计均采用 SPSS17.0统计软件,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资料比较
经比较,腔镜组较开放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 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清扫淋巴结数目多,且均有统 计学意义,见表 1。
![]() |
表 1 125例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比较 Table 1 Perioperative clinic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of 125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
术后30天内125例患者共出现近期并发症33例 (26.4%),其中7例有两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具 体见表 2。腔镜组与开放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22%(19/85)vs. 35%(14/40),χ2=2.239, P=0.135]。
![]() |
表 2 腔镜组与开放组并发症的比较 Table 2 Complications between 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 and open radical operation group |
125例病例,通过电话及门诊复诊随访,出院后l 周以及1月以内各随访1次,以后每3月电话随访1次。 随访内容包括询问病史、体检、肿瘤标志物,以及胸 腹CT、头颅MRI、上消化 道 造 影、胃镜 等 检 查 结 果。 随访期2~46月,末次随访时间2012年11月14日,平均 随访(19.4±11.7)月,中位随访时间19月。随访结束时 腔镜组85例患者有16例出现肿瘤复发转移,12例死 亡,失访9例,随访率89.4%,总 复 发 率18.8%;开 放 组40例患者有13例出现肿瘤复发转移,17例死亡,失 访3例,随访率92.5%,总 复 发 率32.5%。
腔镜组1、2、3年总体生存率为:95.2%、78.8%、 56.3%,开 胸 组1、2、3年总体生存率为:87.0%、 63.9%、54.6% ,Log rank检验提示两者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χ2=2.188,P=0.139)。
腔镜组1、2、3年无瘤生存率为:93.1%、76.1%、 67.7%,开 胸 组1、2、3年无瘤生存率为:82.0%、 57.5%、46.8% ,Log rank检验提示两者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χ2=4.091,P=0.043)。 3 讨论
Lukerich等 [3]于2000年首次报道胸、腹腔镜联合 食管切除术,为食管癌的微创治疗开创了一个新的 时代。经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2012年Biere等[4]发 表了第一篇胸腹腔镜食管癌手术的前瞻性报道,结 果再次证实了其安全、创伤小的特点。
本研究显示,与开放组相比,腔镜组虽然手术 时间较长,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 (P=0.000),且清扫淋巴结数目更多(P=0.004),并发 症发生率无差异。这与腔镜手术下精细操作是密不 可分的。为此我们体会到:(1)右喉返神经旁淋巴 结的清扫,需沿右迷走神经表面及右锁骨下动脉下 缘向上切开纵隔胸膜,裸露气管及右锁骨下动脉, 在右锁骨下动脉内1/3段解剖出右喉返神经加以保 护,后完整切除周围淋巴脂肪组织;(2)左喉返 神经旁淋巴结的清扫一直是食管癌清扫中的难点, 应将食管向前上牵引,用腔镜五爪拉钩将气管及左 支气管向内下压,在气管及支气管转角及主动脉弓 下缘处显露左喉返神经起始部,向上解剖至胸廓出 口;(3)游离食管下段处理食管固有动脉时,一定 要用超声刀慢速烧断,若用电凝钩电凝止血,术后 有血痂脱落可能;(4)尽可能保护迷走神经的肺 丛、心丛,以及左侧的支气管动脉,降低术后心律 失常、肺部感染的发生率;(5)游离胃时应重点保 护胃网膜右血管。胃左-腹腔动脉干淋巴结为高发 转移部位,对此部位强调血管的骨骼化,利用超声 刀打开血管鞘,完整切除血管鞘及周围淋巴脂肪组 织;(6)处理胃短血管、胃后血管时应特别注意对 脾脏的保护,避免撕裂出血。
本研究中,胸腔镜手术体位我们采取左侧半俯 卧位,此体位的优点是:单肺通气后肺叶萎陷并通 过重力作用垂向前下方,加以低气压人工气胸可达 到暴露后纵隔的效果,减少对肺叶的钳夹及牵拉, 最大限度的保护肺组织,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 的发生。人工气胸还可以使纵隔间隙疏松,便于游 离清扫,且二氧化碳能抑制火花形成,有利于保持 视野的干净。腔镜视角成90°照射于胸腔内主要解 剖关系,显露佳,但该视角与传统手术视角有所不 同,对术者解剖基础及空间结构感要求高。该体位 若需中转开胸,则往反方向倾斜手术床即可获得良 好的体位,比全俯卧体位中转开胸需重摆体位有明 显优势。
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与预后紧密相关。临床研 究表明[5],食管癌术后80%死于肿瘤复发,其中淋 巴结转移占40%以上,而腔镜下能够放大视野,充 分暴露右胸腔顶部至膈肌整个胸腔食管周围组织 结构,加上良好的深部照明及视角变换,寻找到准 确的手术层面,循正确的筋膜间隙进行精细的解剖 性游离,因而可以在减少损伤的同时更好地完成淋 巴结清扫,减少术后复发转移的机会。朱成楚等[6] 报道腔镜食管癌手术在淋巴结清除率及清扫范围方 面不亚于常规开胸手术,术后5年生存率为47.2%, 与常规开胸手术相似。Decker等[7]研究表明腔镜手 术5年生存率为40%。与开放手术相当。本研究中, 腹腔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明显多于开放组。本 研究仍受限于较短的随访时间且未能得出5年生存 率,但结果仍提示,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腹腔 镜手术患者的近期生存相似,无瘤生存更佳。
总之,我们认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 是一种安全、有效、彻底的微创手术,且近期疗效 确切,有条件开展的单位可以部分替代常规开胸手 术,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行前瞻性、随机性、多 中心的研究。
[1] | Shao LL,Xiang JQ. Endoscopic surgery of esophageal cancer[J]. Zhongguo Ai Zheng Za Zhi, 2011, 21(7):528-32.[邵龙龙,相加庆.食管 癌腔镜手术现状[J]. 中国癌症杂志,2011, 21(7):528-32.] |
[2] | Zhang J, Pan YJ, Wang R,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J].Zhonghua Xiong Xin Xue Guan Wai Ke Za Zhi, 2012,28(3):177-9.[张杰,潘云建,王瑞,等. 微 创食管切除术的应用现状及进展[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 志,2012,28(3):177-9.] |
[3] | Luketich JD, Schauer PR, Christie NA,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J]. Ann Thorac Surg, 2000,70(3): 906-11; discussion 911-2. |
[4] | Biere SS, van Berge Henegouwen MI, Maas KW,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open esophagectomy for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12, 379(9829):1887-92. |
[5] | Fang WT, Chen WH. Principles of surgery and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esophageal cancer[J]. Zhongguo Ai Zheng Za Zhi,2011,21(7):522-7.[方文涛,陈文虎.食管癌手术治疗原则和淋巴 结清扫[J].中国癌症杂志,2011,21(7):522-7.] |
[6] | Zhu CC,Chen SL,Ye MH. Esophagectomy combined with radical lymphadenectomy by video thoracoscopy[J]. Zhonghua Wai Ke Za Zhi, 2005,43(10):628-30.[朱成楚,陈仕林,叶敏华. 电视胸腔镜下行 食管癌手术胸部淋巴结清扫[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0):628-30.] |
[7] | Decker G, Coosemans W, De Leyn P,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 for cancer[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9,35(1):13-20; discussion 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