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 一附属医院内镜室;
3.河南鹤壁市人民医院外科;
4.三全医 学院;
5.河南辉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6.安阳肿瘤医院胸外科
2.Department of Endoscop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yang Medical College;
3.Department of Surgery, People’s Hospital of Hebi;
4.San Quan Medical College;
5.Department of Pathology, People’s Hospital of Huixian;
6.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g,An'yang Tumor Hospital
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1], 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2, 3]。95%以上 首次确诊的患者均为中晚期[4, 5],缺乏早期发现和 高危人群筛查的有效方法是导致早期发现率低、 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小组在高发区 现场研究随访中发现,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超过 10年,甚至20年以上者也并非罕见。我们将这些 生存期≥10年以上的食管癌患者定义为超长期生 存患者。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5年短期生存 和≥10年以上超长期生存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 变化,进一步揭示超长期生存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及主要相关因素。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食管癌患者均来自河南食管癌高发区。 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等信息均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 点开放实验室资料库。根据明确病理诊断、治疗 方式(手术、手术+放疗+化疗、手术+放疗、手术 +化疗、放疗、化疗、放疗+化疗)、生存期随访 结果及问卷调查,最后选定4 008例食管癌患者进 入分析。 1.2 随访和问卷调查
通过对食管癌高发区河南安阳、林州、鹤 壁、新乡等9县1市近900万人口进行食管癌现场流 行病学调查,确定食管癌患者,进行入户问卷调 查和随访,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家 族史、治疗医院等)。最终进入本研究分析的患 者均经入户调查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2年3 月15日。 1.3 病理诊断和治疗情况复核
根据患者口述治疗医院和时间,到相应治疗 医院对患者诊断年龄、治疗情况、病理TNM分期 和临床病理分级进行复核,未找到原始住院记录 者不进入最终分析。 1.4 病理TNM分期和临床早、中、晚分期
参照TNM分期和临床病理早、中、晚分期标 准(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六版标准),将患者分 为早期(0期和Ⅰ期)、中期(Ⅱ期和Ⅲ期)和晚 期(Ⅳ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 法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处 理。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随访
在实验室已完成的超长期和短期生存资料库 中,根据病理诊断、治疗等记录,共筛选出4 008 例符合条件者进入最终分析。其中超长期生存患 者共2 019例,其中男1 126例,平均诊断年龄(53 ±8.7)岁;女893例,平均诊断年龄(54±8.4)岁;短 期生存患者共1 989例,其中男1 344例,平均诊断 年龄(61±8.8)岁;女645例,平均诊断年龄(61±8.8) 岁,见表1。
TNM分期明确的2 947例患者,短期和超长 期患者首次确诊时均以中、晚期为主,分别为 96%和87%。超长期生存患者中、晚期略低于短期 (χ2 =69.09,P<0.05),但早期患者是短期的3倍 (13% vs. 4%,χ2 =69.09,P<0.05)。早期癌和中、 晚期癌短期生存患者不同生存期比较,两者最大的 区别是在<5年生存期内。而随着生存期延长,这种 差异逐渐缩小直至几乎一致,见表2、3。
超长期生存患者中,高分化患者比短期多两 倍(31% vs. 13%,χ2 =191.57,P<0.05)。 2.2.3 淋巴结转移
超长期生存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低 于短期生存患者(23% vs. 53%,χ2 =223.40, P<0.05,OR=0.265 ,95%CI:0.22~0.32),淋 巴结转移阳性以1个淋巴结为主(超长期 vs. 短 期:56% vs.31%);而短期生存患者以3个及3个 以上淋巴结转移个数为主,(短期vs. 超长期: 45% vs. 23%,χ2 =35.45,P<0.05)。短期生存者 淋巴结取材数目在10~12枚、13~15枚、≥16枚 中的比例分别为20%、10%和10%,而超长期者 分别为11.7%、4.2%和3.6%,短期生存者淋巴结 取10个以上淋巴结数目是超长期生存者的2~3倍 (χ2 =167.23,P<0.05)。 2.2.4 浸润程度
浸润程度T分级中,超长期以T2为主 (47%),而短期以T3为主(64%), (χ2 =228.57,P<0.05)。 2.2.5 家族史
超长期患者家族史阳性率明显高于短期者 (40% vs.28%,χ2 =43.25,P<0.05,OR=1.67, 95%CI:1.13~1.94)。 2.2.6 治疗方式
超长期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率者明显多于短期 生存者(80.3% vs. 69%,χ2 =72.94,P<0.05)。 2.2.7 大体形态
超长期生存早期食管癌患者中糜烂型明显多 于短期生存者(7% vs. 3%),中、晚期食管癌患 者中,短期生存者缩窄型明显多于超长期(5% vs. 3%,χ2 =42.00,P<0.05)。 2.2.8 发病年龄
超长期中<40岁发病率是短期生存<40岁发 病者的5倍(4.6% vs. 0.8%),而短期生存者 ≥70岁发病率是超长期的近9倍(18% vs.2.5%, χ2 =553.45,P<0.05),见表1。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淋 巴结摘取总数和食管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超长期生 存密切相关(P<0.05)。而在调整早中晚期、淋 巴结转移阳性数目、大体形态后,肿瘤部位、淋 巴结转移、淋巴结摘取总数、分化程度、浸润程 度、性别、年龄、家族史为明显影响生存期的主 要因素(P<0.05),见表4。
通过人群大样本量随访和医院住院病例复 核,本研究清楚地证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经过手 术和放、化疗等治疗后,部分患者可长期生存达 20年以上。同样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接受相似的 治疗,而生存期差别几十倍,尽管导致这一现象 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是,这一重要现象引出许多 关键科学问题,如,导致这一显著生存期差异的 分子机制是什么?很显然,揭示这种差异的分子 基础,将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治疗产生重大影 响,同时也为食管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 据。
本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发现是:238例早期食管 癌患者并非预后都非常好,仅69%的患者生存期超 过10年以上,而5年内死亡的患者占31%。这一现 象进一步提示,单纯根据临床病理早、中、晚期 分类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的生存状况和预后。如 果将患者按生存期长短不同进行比较,很显然,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5年生存期内,而随着生存 期延长,这种差异逐渐缩小直至几乎一致。这一 结果说明患者可能存在一种自身独特的内在因素 (分子基础)对超长期生存的影响大于单纯病理 分期的影响。因此,进一步揭示导致这种现象的 分子机制十分重要。作者认为,在阐明不同生存 期的分子基础时,单纯用5年生存率作为分类标准 是不够的,引入超长期生存的概念和标准对正确 评价分子变化对不同生存期影响显得十分重要和 必要。
本研究进一步揭示:淋巴结转移数、手术中淋 巴结切除总数等是影响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多 数有关淋巴结转移对食管癌生存期影响的研究都是 建立在小样本、5年生存期的基础上[6, 7],而对超长 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研究罕有报道。本研究发现: 超长期生存患者淋巴结转移总数较低,揭示这些 患者可能自身存在一种或多种与抑制肿瘤细胞转 移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对这些患者进行全基因组 测序和蛋白表达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本研究发现家族史阳性和小年龄发病 是影响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与传统按5 年生存期分界进行的研究报道不尽一致,机制尚 不清楚。家族史阳性与结肠癌预后好有关的研究 已有报道[8]。单纯从家族史阳性的患者对这一疾病 有更多的认识和警惕来揭示与超长期生存的现象 显然是不够的。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提出了食管癌超长期 生存的概念和标准,并进一步与短期生存患者进 行比较,揭示超长期分类标准对正确评价分子变 化对不同生存期的影响可能有重要价值。淋巴结 转移是影响生存期的关键因素,家族史、分化程 度和发病年龄对食管癌预后也有重要影响。本研 究提示阐明超长期生存的分子机制将对中晚期食 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 疗等)、降低食管癌死亡率产生重大影响。
[1] | Jemal A, Bray F,Center MM,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J]. CA Cancer J Clin,2011,61(2): 69-90. |
[2] | Wang LD,Zhou Q,Yang CS.Esophageal and gastric cardia epi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in northern Chinese subjects living in a high-incidence area [J].J Cell Boichem Suppl,1997,28-29: 159-65. |
[3] | Wang LD, Zheng S. The canceration mechanisms for esophageal carcinoma and gastric cardia cancer of population in high incidence area of Henan[J].Zhengzhou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 , 2002, 37(6): 717-29.[王立东,郑树.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和贲门癌变机制[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37(6): 717-29.] |
[4] | Fan YJ,Song X,Li JL,et al. Esophageal and gastric cardia cancers on 4238 Chinese patients residing in municipal and rural regions: a histopathological comparison during 24-year period [J]. World J Surg, 2008, 32(9): 1980-8. |
[5] | Wang RL. Esophageal cancer research progress[M]. Changsha: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Press, 1996: 11-2.[王瑞林. 食管癌研究进展[M].长沙: 湖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 11-2.] |
[6] | Shimada H , Okazumi S, Matsubara H , et al. Impact of the number and extent of positive lymph nodes in 200 patients with thorac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fter three field lymph node dissection [J]. World J Surg, 2006, 30(8): 1441-9. |
[7] | Peyre CG, Hagen JA, DeMeester SR, et al. The number of lymphe nodes removed predicts survival in esophageal cancer: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extent of surgical resection [J]. Ann Surg, 2008, 248(4): 549-56. |
[8] | Chan JA, Meyerhardt JA,Niedzwiecki D,et al.Association of family history with cancer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stag Ⅲcolon cancer [J]. JAMA, 2008, 299(21): 251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