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12年据 统计全球有170万人诊断为乳腺癌,约70万人死于 乳腺癌。与 2008 年数据相比,2012 年全球乳腺癌 发病率增长 20% 以上,乳腺癌死亡率增长 14%。 随着生活方式的西化,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不 断增高[1]。随着乳腺癌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乳腺 癌根治术后的生存率不断提高,但仍有不少患者 术后复发,文献报道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率 约为10%~40%[2],而且复发风险存在两个高峰期, 分别位于术后第2年及术后第9.5~10年左右[3],其主 要原因是术中肿瘤细胞脱落种植和微小转移癌灶残留。原发肿瘤病灶切除后残留微小癌灶快速增 殖。术后残留大量的G0期癌细胞进入增殖期,此 时对化疗最敏感[4]。因此术中给予化疗药物能在术 后早期发挥最佳疗效。目前在肝癌、胰癌的临床 研究中,运用围手术期进行区域性化疗已经取得 了很好的疗效,有效地预防了肿瘤的局部复发, 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5]。 本实验采用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缓释植 入剂植入肿瘤周围组织,评价其对乳腺癌的治疗 效果,为5-Fu缓释植入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 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Balb/c小鼠,5~8周龄,体质量为(18±2) g, 雌性,购自南昌大学动物房。小鼠乳腺癌MA782 细胞株(编号GDCO25,购自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 养物保藏中心);RPMI1640培养液(Hyclone);胎 牛血清(杭州四季青);0.25%胰蛋白酶溶液、 0.01%异戊巴比妥溶液、PBS液自配;5-Fu缓释植 入剂(中人氟安,芜湖中人药业有限公司,每瓶100 mg,批号20010826);5-Fu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 业有限公司,每支250 mg,批号20010107)。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和荷瘤传种小鼠制备
细胞株买回后进行传代培养扩增,制成浓度 约为2 ×107个/升的细胞悬液(锥虫蓝染色计数,细 胞活力90%以上) ,在小鼠腋窝皮下用1.0 ml注射 器接种,每只小鼠接种0.3 ml的细胞悬液。 1.2.2 实验分组
肿瘤造模后10天,将50只乳腺癌荷瘤鼠随机 分为5组,每组10只。A、B组瘤周植入5-Fu缓释植 入剂,剂量分别为200和100 mg/kg;C组于瘤周注 射5-Fu注射液,剂量为200 mg/kg;D组于腹腔内 注射5-Fu注射液200 mg/kg;E组不予以任何治疗, 为空白对照组。给药时植入和注射部位均为距肿 瘤边缘3~5 mm。 1.2.3 观察指标
于给药后第0、3、6、9、12 d观察Balb/c小鼠 生存状况;称体质量、测量肿瘤大小;绘制肿瘤 生长曲线;肿瘤体积计算公式:V=(a×b2)/2(a为肿 瘤长径,b为短径)。12 d后处死动物,完整剥离瘤 块称瘤质量,计算抑瘤率:肿瘤抑制率=1-(给药 组平均瘤重-对照组平均瘤重)/肿瘤体积×100%。 并于实验结束时将瘤块分装并做好标记,经福尔马林溶液浸泡24 h后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 色。 1.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定标准
HER2阳性颗粒呈棕黄色,位于乳腺癌细胞膜 上,每张切片选10个高倍视野(×400),计数1 000 个肿瘤细胞中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参照Thor 的评判标准:无阳性细胞或阳性细胞数<10%记 为(-);阳性细胞数为10%~50%记为(+);阳性细 胞数为51%~75%记为(++);阳性细胞数>75%记 为(+++)。阳性细胞数≥10%的病例均视为阳性表 达。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 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给药后各组小鼠一般反应
A、C组小鼠给药后出现倦怠、不进食及皮肤 颜色发红,持续1周左右,以C组表现最为明显; B、D组小鼠给药后活动减少,饮食下降,2 d后好 转;E组无上述反应。 2.2 5-Fu缓释植入剂对荷瘤模型肿瘤的抑制作用
瘤周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A组和B组) 对小鼠乳腺癌具有明显抑瘤活性,抑瘤率分别为 50.43%和41.64%,抑瘤效果明显优于瘤周注射 5-Fu组(C组)和腹腔给药组(D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给药后第11天瘤周5-Fu缓释植入剂组(A、B 组)肿瘤平均体积为1.30cm3和1.62 cm3,而对照组 E组肿瘤平均体积为3.23 cm3,瘤周注射5-Fu组(C组)和腹腔给药组(D组)肿瘤平均体积为2.15 cm3和2.52 cm3,实验结束后,A组和B组肿瘤体积 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实验结束后小鼠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发 现,5-Fu缓释植入剂瘤周植入组HER2表达率[A 组:(36.60±9.27)%,B组:(37.45±9.17)%]明显低 于对照组(E组:60.67±10.54%),差异比较有统计 学意义(P<0.05),瘤周注射5-Fu组(C组)和腹腔给 药组(D组)HER2表达率为(61.83±13.48)%和(57.94± 14.97)%与对照组(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 图2。
目前对于预防乳腺癌术后复发的主要治疗方 法有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及放射治 疗,但是均不良反应大,疗程较长,且不利于在 局部形成高浓度,对腋窝淋巴结影响小,药物对 肿瘤细胞缺乏特异性。因此,对乳腺癌的复发及 预后的影响受到限制。最新开展的经动脉导管或 经乳腺导管灌注局部化疗的方法,虽然全身反应 轻微,但是因其手术难度大,创伤大,同时具有一定的并发症,不利于大规模开展[6, 7]。
间质化疗的兴起为肿瘤的治疗及预防术后复 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已愈来愈引起人们 的关注。即将抗肿瘤药制备成具有缓释作用的给 药系统,经不同方式植入(注入)肿瘤组织、瘤 周组织的间质中或肿瘤切除后的瘤床,对原发肿 瘤部位、易被肿瘤侵及的邻近组织及肿瘤易转移 部位给予高浓度的细胞毒药物,不仅可对肿瘤靶 器官、周围微转移结节及淋巴结微转移结节进行 集中的攻击,还可杀灭全身血液及淋巴系统中的 肿瘤细胞,全身不良反应小,显示出令人兴奋的 前景。间质化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头颈部恶 性肿瘤、皮肤癌、基底细胞癌、前列腺癌、肝癌 等实体性肿瘤,并且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8, 9, 10]。 乳腺癌位置表浅,使得间质化疗应用更为方便。
本实验通过对肿瘤体积变化的观察显示,中 人氟安(5-Fu缓释剂)瘤周植入高、低剂量组在 给药后12天与5-Fu注射液局部注射及对照组相 比,体积显著缩小,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抑瘤率的分析可以看出,中人氟安不仅对 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给药剂量的提 高,抑制作用加强,呈剂量-效应关系。5-氟尿嘧 啶缓释高剂量组对肿瘤的抑制率达到了50.43%, 低剂量组达到了41.64%,抑瘤效果明显优于瘤周 注射5-Fu组和腹腔内注射5-Fu组。
HER2可在30%的乳腺癌患者中表达增高[11], 临床上HER2表达增高与乳腺癌患者易复发及转 移、对化疗耐药、化疗缓解期缩短、相关生存率 低、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相关[12]。同时其能作 为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HER2 过表达的患者 无病生存( DFS) 和总生存(OS) 较短[13, 14]。HER2是 一种癌基因,它的激活一般是通过基因扩增实现 的。有研究表明,基因扩增的同时常伴有HER2蛋 白的过度表达,两者呈正相关,即蛋白的过量表 达可以间接反映癌基因的扩增。
HER2是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常规检测因子。在本实验中发现中人氟安瘤旁植入治疗HER2水平 明显降低,提示中人氟安瘤旁植入治疗乳腺癌后 可使肿瘤释放的标志物明显减少,其机制可能与 缓释剂在局部缓慢持续释放5-Fu从而大量杀伤或 抑制肿瘤细胞有关。
本研究结果提示,中人氟安瘤周植入间质化 疗对乳腺癌癌移植瘤具有可靠的治疗作用,有一 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中人氟安间质化疗将成为乳 腺癌综合治疗及改善预后的一种有效手段。
[1] | Youden DR,Gramb SM,Dum NA,et al.The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female breast cancer: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screening, incidence,survival and mortality[J].Cancer Epidemiol, 2012,36(3):237-48. |
[2] | Jatoi I,Tsimelzon A,Weiss H,et al.Hazard rates of recurrence following diagnosis of primary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5,89(2):173-8. |
[3] | Zhao J,Mei JM,Zhu LP,et al.The monitoring data analysis of malignant tumor death in Jiangxi province in 1995-1997[J]. Ji Bing Jian Ce,1999,14(2):62-4.[赵军,梅家模,朱丽萍,等.江 西省1995-1997年恶性肿瘤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 疾病监 测,1999,14(2):62-4.] |
[4] | Liao ZW,Li FY,Guan XX,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recurrence and distant metastases in human breast cancer[J]. Zhonghua Zhong Liu Fang Zhi Za Zhi,2008,15(6):460-2.[廖志伟, 李凤岩,管迅行,等.乳腺癌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关系的回顾性 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5(6):460-2.] |
[5] | Yin WJ,Zhou LH,Lu JS,et al.Time distribution of recurrence risk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J].Shi Yong Zhong Liu Za Zhi,2007,22(6):527-31.[殷文瑾,周立恒,陆劲松, 等.乳腺癌术后复发风险时间分布规律研究[J].实用肿瘤杂 志,2007,22(6):527-31.] |
[6] | Liu JB.The new adjuvant chemotherapy of arterial catheter infusion in Ⅲ period breast cancer[J].Shi Yong Zhong Liu Xue Za Zhi,1995,9(3):53-4.[柳金彬.Ⅲ期乳腺癌应用动脉导管灌注的新 辅助化疗[J]. 实用肿瘤学杂志,1995,9(3):53-4.] |
[7] | Tamargo RJ,Myseros JS,Epstein JI,et al. Interstitial chemotherapy of the 9L gliosarcoma: controlled release polymers for drug delivery in the brain[J].Cancer Res,1993,53(2):329-33. |
[8] | Rapoport N.Combined cancer therapy by micellar-encapsulated drug and ultrasound[J].Int J Pharm,2004,277(1-2):155-62. |
[9] | Rapoport N,Gao Z,Kennedy A.Multifunctional nanoparticles for combining ultrasonic tumor imaging and targeted chemotherapy[J].J Natl Cancer Inst,2007,99 (14):1095-106. |
[10] | Qian F,Stowe N,Liu EH,et al.Quantifi cation of in vivo doxorubicin transport from PLGA millirods in thermoablated rat livers[J].J Control Release,2003,91(1-2):157-66. |
[11] | Ahmed M,Liu Z,Lukyanov AN,et al. Combination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ith intratumoral liposomal doxorubicin: effect on drug accumulation and coagulation in multiple tissues and tumor types in animals[J]. Radiology,2005,235(2):469-77. |
[12] | Brem H, Gabikian P. Biodergardable polymer implants to treat brain tumors[J]. J Control Release,2001,74:63-7. |
[13] | Kraus S,Miller BH,Swinehart JM,et al.Intratumoral chemotherapy with fluorouracil/epinephrine injectable gel:a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J Am Acad Dermatol,1998,38(3):438-42. |
[14] | Fu Q,Yu SY,Xu SP.Prognostic correlation of HER2 over-expressions in breast cancer[J].Zhong Liu Fang Zhi Yan Jiu,2008,35(S1):9-11.[付 强,于世英,许三鹏.乳腺癌过度表达预后相关因素研究[J].肿瘤 防治研究,2008,35(S1):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