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翟建坡,王建伟,王海东,满立波. 2014.
- ZHAI Jianpo, WANG Jianwei, WANG Haidong,MAN Libo. 2014.
-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新辅助化疗研究进展
-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 肿瘤防治研究, 2014, 41(10): 1129-1133
- Cancer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14, 41 (09): 1129-1133
- http://www.zlfzyj.com/CN/10.3971/j.issn.1000-8578.2014.10.01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3-07-24
- 修回日期:2013-12-10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MIBC)是指临床分期为cT2~cT4的膀胱癌。 它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上皮性肿瘤,在早期就可 以发生远处转移。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同时行盆腔 淋巴结清扫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 但是膀胱癌根治术后MIBC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巨 大:对于局限于膀胱内,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 者,其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但是 侵犯到膀胱外的膀胱癌患者其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 率会下降到40%~50%,而具有淋巴结转移的膀胱 癌患者,其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会进一步下降到 15%~35%[1,2,34]。虽然目前医学影像学技术和外科手 术技术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MIBC患者的总体 生存率仍然没有发生变化,其5年生存率仍然主要 依赖于疾病的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与否。目前认 为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在接受膀胱癌根治术时,就已 经存在微转移造成的。因此想要提高膀胱癌患者的 生存率,我们需要除根治性膀胱全切术以外其他的 治疗措施[5]。众所周知,膀胱尿路上皮癌是化疗较 敏感的肿瘤,有效的全身化疗可以消除微转移,可 能有助于提高膀胱癌患者的生存率[6]。本文就有关 MIBC的新辅助化疗方面进行综述。
1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新辅助化疗所谓新辅助化疗是指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前的 化疗。其适用于可手术的临床分期为T2-T4a的肌 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术前使用化疗的主要目 的是治疗微转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新辅助化疗具有下列几个优势:(1)在术前 使用化疗,患者的耐受性更好,往往能够耐受更高 剂量和更多周期的化疗;(2)和转移性膀胱癌患 者的化疗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3)新辅 助化疗可以体内检验化疗的敏感度,为之后的治疗 提供重要参考信息;(4)肿瘤原发部位的化疗的 反应性也具有重要预后意义[7]。另外,新辅助化疗 还可以降低肿瘤分期,使手术治疗更容易进行。
然而,评价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比较困难。因 为在大约30%的患者中其临床分期和病理分期存在 不一致性。Scher等[8]研究发现:在接受甲氨蝶呤+ 长春新碱+阿霉素+顺铂方案,(MVAC)新辅助化 疗后,有57%的患者获得临床或者膀胱镜下的完全 缓解(CR),然而在行膀胱全切术后只有30%的患者为病理上完全缓解(pCR)。新辅助化疗另一缺点是 会推迟根治性手术,尤其对于化疗无反应或者化 疗无效的患者而言可能存在延误治疗的风险。有 研究发现,如果肌层侵犯性膀胱癌从诊断到治疗 延迟超过12周,其预后将不良[8,9]。
2 新辅助化疗对MIBC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目前已经有许多随机的试验来研究新辅助化 疗是否会提高膀胱癌患者的生存率。这些研究发 现:单药的新辅助化疗并不能够提高膀胱癌患者 的生存率,采用多种有效的化疗药物联合的新辅 助化疗能够显著提高膀胱癌患者的生存率,从 而支持在MIBC患者中使用新辅助化疗,改变了 MIBC患者的治疗策略。
Southwest Oncology Group (SWOG) 8710是 一个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11]。该研究持续了11 年,共有317例患者参加(其中10例被踢除)。 研究者将cT2-T4aN0M0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新辅助化疗组(153例)和单纯手术治疗组(154 例)。新辅助化疗组的患者先接受3周期的MVAC 新辅助化疗,然后进行根治性膀胱全切(RC) (MVAC+RC组),单纯手术组患者直接接受RC (RC组)。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8.7年,患者 的中位生存期在MVAC+RC组和RC组中分别为 77月和46月(P=0.06),5年生存率分别是57%和 43%(P=0.06)。新辅助化疗组患者较RC组患者死亡 风险降低25%(HR: 1.33)。且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 者具有更高的pCR率(38% vs. 15%,P<0.001)。这 项研究得到广泛认可,证明新辅助化疗可以提高 MIBC患者生存率。在此项研究中,新辅助化疗组 患者发生的化疗不良反应是可控的,其中33%的 患者发生了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7%的患者出现 了3级胃肠道不良反应,无化疗毒性致死病例的发 生。新辅助化疗没有对RC的实施产生不良影响,也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f Trialists 是目前最 大规模的关于新辅助化疗的研究[12]。这项研究与 SWOG研究在同一时期进行。该研究在106个研究 中心进行,共纳入了976名患者,随访时间超过5.5 年。研究者将cT2 -T4N0 MIBC的患者随机分为新 辅助化疗组(n=491)和局部治疗组(n=485)。新辅助 化疗组的患者先接受三个周期的顺铂、甲氨蝶呤 和长春新碱(CMV)的化疗,然后接受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组的患者直接接受局部治疗。局部治疗 包括:根治性膀胱全切、放疗、低剂量放疗联合 膀胱全切。研究结果显示:5年OS在新辅助化疗组 和局部治疗组分别是56%和50%。10年OS在新辅 助化疗组和局部治疗组分别是36%和30%(HR: 0.84; P=0.037和P=0.03) [13],并且新辅助化疗后32.5%的 患者获得了pCR。因此,这项研究被认为是新辅助 化疗可以使MIBC患者生存获益的证据。在此项研 究中,化疗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并不常见,并且化 疗也没有增加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北欧膀胱癌协作组(Nordi c Coope r a t ive Bladder Cancer Study Group)有两项Nordic研究是 评价多药联合新辅助化疗在膀胱癌患者治疗中的 效果。在NordicⅠ的研究中,研究者将311例分期为 cT1G3-T4NxM0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新辅 助化疗组,患者先接受2周期的顺铂+阿霉素化疗,然后接受20 Gy的放射治疗和根治性手术。另一组 为非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直接接受20 Gy的放射治 疗和根治性手术。研究结果显示:虽然5年OS与肿 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 specific survival,CSS)在两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进行亚组分析发现,新辅助化疗可以使分期为pT3-T4的患者获得15%的 绝对生存优势[14]。在接下来的Nordic Ⅱ研究中,研 究者将309例患者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组和非新辅 助化疗组:新辅助化疗组的患者先接受3周期顺铂 和长春新碱联合化疗,然后接受RC。非新辅助化 疗组的患者只接受RC。结果显示:5年总生存率在 两组之间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 (53% vs. 46%)[15]。 然而将这两项研究联合分析发现:新辅助化疗组患 者的OS高于非新辅助化疗组患者。患者的5年生存 率在两组之间分别是56%和48%(P=0.049)。新辅 助化疗组患者的死亡风险会降低20%。从而支持在 MIBC患者中使用新辅助化疗[16]。
最近的一篇Me t a分析中一共纳入了11个随 机研究,包括3 005例膀胱癌患者。结果发现: 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的5年OS能提高5%(HR:0.86; 95%CI:0.77~0.95;P=0.003),5年无疾病生存率提高 9%(HR:0.78;95%CI:0.71~0.86;P<0.0001)。新辅助化疗 组MIBC患者的死亡风险下降14%。因此Meta分析结 果也支持对MIBC的患者使用新辅助化疗[17]。总之,新辅助联合化疗能够使MIBC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 5%。从而支持在MIBC患者中使用新辅助化疗。
3 MIBC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从有关新辅助化疗的Meta分析中发现,以铂 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新辅助化疗可以提高MIBC患 者的生存率(HR: 0.87; 95%CI:0.78~0.98; P=0.016),降低死亡风险。而使用顺铂的单药化疗并不能提 高MIBC患者的生存率(P=0.26)[18]。因此对MIBC患 者使用新辅助化疗时,应该选择以铂类为基础的 联合化疗方案。由于在传统化疗方案的疗效之间 没有进行过比较,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哪种化疗方 案较其他联合化疗方案更具有优势。
之前提到的各项研究以及Meta分析中都是包 括了多种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SWOG 8710 研究使用的是MVAC方案,采用此方案的新辅助 化疗后,患者的pCR能达到38%[11]。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f Trialists研究中使用的是CMV新辅 助化疗方案,化疗后患者的pCR能达到32.5%[12]。 虽然MVAC方案已经被证明能够提高MIBC的生存 率,但是由于接受MVAC化疗的患者不良反应发 生率较高,因此目前临床中已经很少使用MVAC 方案,取而代之是新的化疗方案,比如吉西他滨+ 顺铂方案(GC)和剂量密集的MVAC方案(DDMVAC) 。由于GC方案和DD-MVAC方案在治疗 转移性膀胱癌患者中产生了很好效果,并且不良 反应较少。因此目前也将此联合方案应用于MIBC 患者的新辅助化疗中。
美国学者Yuh对涉及GC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 行了综合分析。他一共纳入了从2007年到2012年 期间的7个研究超过了164例患者,其中的大部分 的患者接受了GC 21天化疗方案,最终结果显示: 患者化疗后pT0和≤pT2发生率分别是42例 (25.6%) 和 67例 (46.5%)。因此,他认为GC新辅助化疗可 以对MIBC的患者产生很好的治疗作用[19]。也有学 者对MIBC患者接受GC方案和MVAC方案新辅助 化疗后的病理反应进行了回顾性对比研究。其中 治疗组的42例患者接受4周期的GC新辅助化疗; 对照组的111例患者接受4周期的MVAC新辅助化 疗,结果发现两组之间具有相似的pT0率(26% vs. 28%)[20]。
同样有回顾性研究比较了DD-MVAC方案和 MVAC方案,发现不但DD-MVAC方案的病理性抗 肿瘤活性与MVAC方案相似,而且接受DD-MVAC 方案的患者可以更早地接受手术治疗。研究中,80例MIBC患者接受3~4周期DD-MVAC新辅助化 疗,84%的患者完成了原定计划,其中60例接受 RC的患者中pCR率为43%。没有发生化疗致死的 病例,持续的中位时间只有34天[21,22]。
4 MIBC新辅助化疗的现状在2003年之前,膀胱癌患者使用化疗是非常 有限的。有学者通过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NCDB) 调查了7 161例在1998—2003期间诊断为膀胱癌的 患者。结果发现:大约有11.6%的患者接受了围手 术期的化疗,其中10.4%的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只有1.2%的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23]。在2003年之 后,膀胱癌患者使用化疗的比例有所增加。最近 有研究者同样通过国家癌症数据库(NCDB)调查 了40 388在2003—2007年之间被诊断为MIBC的患 者,发现接受化疗的患者从2003年的27%增加到 2007年的34.5%[24]。尽管目前具有1级证据证明新 辅助化疗可以增加MIBC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在大 部分医疗机构甚至在一些大的医疗中心,新辅助 化疗对于MIBC的治疗仍没有被充分使用[25]。这可 能是泌尿外科医生的治疗习惯和观点导致的。许 多泌尿外科医生简单地认为MIBC患者总生存率提 高5%不足以让医生在所有的MIBC患者中使用新 辅助化疗,因为这还得需要承受新辅助化疗所带 来的治疗风险[26]。因此只有耐受性更好,治疗效 果更好的新药出现才能够使新辅助化疗的比率进 一步提高。另外临床指南的制定对医生治疗观念 的转变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项加拿大的研 究表明临床治疗指南的推出可以增加接受新辅助 化疗患者的比率[27]。
5 MIBC新辅助化疗将来研究的方向 5.1 如何选择能够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的MIBC患者?如何找出真正能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的患者 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将会使MIBC患者得到个体 化治疗。对会产生治疗反应的患者进行新辅助化 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而对治疗无反应的患者 及时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既可以避免化疗的不 良反应又不会延误治疗。然而,目前在该领域中 进行研究的生物学指标较少。Takata等[28]使用包含 有27 648个cDNA的基因芯片的方法对18例膀胱癌 患者的活检标本进行分析。MIBC患者在接受2周 期的MVAC新辅助化疗后,获得病理学(根治术后 ≤pT1期)或者影像学(CT和MRI显示≤pT1期) 降期的患者被认为是有反应者。研究者通过比较9 例治疗有反应者和9例无反应者的基因表达差异,选择了其中的14个差异基因建立了一个量化预测 评分系统。这个评分系统进行了两次检验。在第 一次检验中它能够准确预测9例有治疗反应患者之 中的8例。在第二次检验中它准确的预测了22例有 治疗反应患者中的19例[29]。尽管这个评分系统的 应用非常有前景,但是这些方法仍需要在临床中进行不断地完善和验证。
5.2 对不适合顺铂化疗的患者应该怎么办?由于顺铂具有明显的肾毒性,因此对于肾功 能受损的MIBC患者就不适宜使用顺铂进行新辅助 化疗。作为第二代铂类的卡铂,其肾毒性明显小 于顺铂,可应用于肾功能不全的膀胱癌患者新辅 助化疗中。但是目前缺乏随机对照的研究来支持 卡铂在新辅助化疗中的使用。因此对于肾功能不 全不适宜行顺铂化疗的MIBC患者,手术治疗应该 是最佳的治疗方式,而以卡铂为基础的新辅助化 疗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30]。
5.3 靶向药物治疗是否具有潜在的作用?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比如贝伐单抗或者 舒尼替尼)联合新辅助化疗与单纯的新辅助化疗 相比,并没有增加MIBC患者的pT0反应率,反而 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31,32]。在一项评价GC 联合舒尼替尼的研究中,由于其中的不良反应发 生率较高而被提前终止。在另外一项研究GC联合 贝伐单抗的新辅助化疗中,也发现术后并发症发 生率要高于预期。因此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的方 案需要更加关注患者潜在的不良反应。将来需要 对涉及尿路上皮癌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进行深入 研究。
综上所述,临床试验及Meta分析均表明:新 辅助化疗可以使MIBC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大约 5%。在药物选择上应该使用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 化疗。其中MVAC方案仍然是经典方案。GC方案 和DD-MVAC方案由于其化疗效果和MVAC方案基 本相似,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而越来越受 到临床的青睐。但是目前新辅助化疗在对MIBC的 治疗中使用有限,需要通过临床指南的修订来改 变泌尿外科医师的治疗观念。对MIBC的个体化治 疗以及靶向治疗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1] | Dalbagni G, Genega E, Hashibe M, et al. Cystectomy for bladder cancer: a contemporary series[J]. J Urol, 2001,165(4):1111-6. |
[2] | Stein JP, Lieskovsky G, Cote R, et al. Radical cyst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long-term results in 1 054 patients[J]. J Clin Oncol, 2001,19(3):666-75. |
[3] | Madersbacher S, Hochreiter W, Burkhard F, et al. Radical cystectomy for bladder cancer today--a homogeneous s e r i e s wi thout neoadjuvant chemothe r apy[ J ] . J Cl in Oncol,2003,21(4):690-6. |
[4] | Shariat SF, Karakiewicz PI, Palapattu GS, et al. Outcomes of radical cystectomy fo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 a contemporary series from the Bladder Cancer Research Consortium[J]. J Urol, 2006, 176(6 Pt 1):2414-22. |
[5] | Sonpavde G, Sternberg CN. Neoadjuvant systemic therapy for urological malignancies[J]. BJU Int, 2010,106(1):6-22. |
[6] | Niu YN, Xing NZ. Research progress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ladder cancer[J].Lin Chuang Mi Niao Wai Ke Za Zhi,2007,22(7):554-7.[牛亦农,邢念增.膀胱癌新辅助化疗研 究进展[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22(7):554-7.] |
[7] | Teramukai S, Nishiyama H, Matsui Y, et al. Evaluation for surrogacy of end points by using data from observational studies: tumor downstaging for evaluat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invasive bladder cancer[J]. Clin Cancer Res,2006,12(1):139-43. |
[8] | Scher HI, Yagoda A, Herr HW, et al. Neoadjuvant M-VAC (methotrexate, vinblastine, doxorubicin and cisplatin) effect on the primary bladder lesion[J]. J Urol,1988,139(3):470-4. |
[9] | Sánchez-Ortiz RF, Huang WC, Mick R, et al. An interval longer than 12 weeks between the diagnosis of muscle invasion and cystectomy is associated with worse outcome in bladder carcinoma[J]. J Urol, 2003,169(1):110-5. |
[10] | Stein JP. Contemporary concepts of radical cystectomy and the treatment of bladder cancer[J]. J Urol, 2003,169(1):116-7. |
[11] | Grossman HB, Natale RB, Tangen CM, et al.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plus cystectomy compared with cystectomy alone for locally advanced bladder cancer[J]. N Engl J Med, 2003,349(9):859-66. |
[12] | Neoadjuvant cisplatin, methotrexate, and vinblastine chemotherapy for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f trialists[J]. Lancet, 1999,354(9178):533-40. |
[13] |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f Trialists;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Advanced Bladder Cancer Working Party (now the National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Bladder Cancer Clinical Studies Group); 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Genito-Urinary Tract Cancer Group, et al. International phase III trial assessing neoadjuvant cisplatin, methotrexate, and vinblastine chemotherapy for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long-term results of the BA06 30894 trial[J]. J Clin Oncol, 2011,29(16):2171-7. |
[14] | Malmström PU, Rintala E, Wahlqvist R, et al. Five-year followup of a prospective trial of radical cystectomy and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ordic Cystectomy Trial I. The Nordic Cooperative Bladder Cancer Study Group[J]. J Urol, 1996,155(6):1903-6. |
[15] | Sherif A, Rintala E, Mestad O, et al. Neoadjuvant cisplatinmethotrexate chemotherapy fo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ordic cystectomy trial 2[J].Scand J Urol Nephrol, 2002,36(6):419-25. |
[16] | Sherif A, Holmberg L, Rintala E, et al. Neoadjuvant cisplatinum based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a combined analysis of two Nordic studies[J]. Eur Urol, 2004,45(3):297-303. |
[17] | Advanced Bladder Cancer (ABC) Meta-analysis Collaboratio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update of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J]. Eur Urol, 2005,48(2):202-5, discussion 205-6. |
[18] | Advanced Bladder Cancer(ABC) Meta-analysis Collaboratio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a s y s t ema t i c r e v i ew a n d me t a - a n a l y s i s [ J ] . La n c e t , 2003,361(9373):1927-34. |
[19] | Yuh BE, Ruel N, Wilson TG,et al. Pooled analysis of clinical outcomes with neoadjuvant cisplatin and gemcitabine chemotherapy for 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J]. J Urol, 2013,189(5):1682-6. |
[20] | Dash A, Pettus JA 4th, Herr HW, et al. A role for neoadjuvant gemcitabine plus cisplatin in muscle-invasive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 a retrospective experience[J]. Cancer, 2008,113(9):2471-7. |
[21] | Weight CJ, Garcia JA, Hansel DE, et al. Lack of pathologic downstaging with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muscle-invasive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 a contemporary series[J]. Cancer, 2009,115(4):792-9. |
[22] | Blick C, Hall P, Pwint T, et al. Accelerated MVAC as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muscle invasive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J]. J Clin Oncol, 2011,29(Suppl 7): Abstract 235. |
[23] | David KA, Milowsky MI, Ritchey J, et al. Low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chemotherapy for stageⅢbladder cancer1998 to 2003: a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J]. J Urol, 2007,178(2):451-4. |
[24] | Fedeli U, Fedewa SA, Ward EM. Treatment of 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Cancer Database,2003 to 2007[J]. J Urol, 2011,185(1):72-8. |
[25] | Porter MP, Kerrigan MC, Donato BM,et al. Patterns of use of systemic chemotherapy for Medicare beneficiaries with urothelial bladder cancer[J]. Urol Oncol, 2011,29(3):252-8. |
[26] | Calabrò F, Sternberg CN. Neoadjuvant and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J]. Eur Urol,2009,55(2): 348-58. |
[27] | Miles BJ, Fairey AS, Eliasziw M, et al. Referral and treatment rates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before and after publication of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 Can Urol Assoc J, 2010,4(4):263-7. |
[28] | Takata R, Katagiri T, Kanehira M, et al. Predicting response to methotrexate, vinblastine, doxorubicin, and cisplati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ladder cancers through genome-wide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J]. Clin Cancer Res, 2005, 11(7):2625-36. |
[29] | Takata R, Katagiri T, Kanehira M, et al.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prediction system for clinical response of M-VAC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J]. Cancer Sci, 2007,98(1):113-7. |
[30] | Pouessel D, Mongiat-Artus P, Culine S.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ready for prime time?[J].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13, 85(3):288-94. |
[31] | Siefker-Radtke A, Kamat A, Corn P,et al.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DDMVAC and bevacizumab in high-risk urothelial cancer: results of a phase Ⅱ trial at the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J]. J Clin Oncol, 2012, 30(Suppl): Abstract 4523. |
[32] | Balar AV, Iyer G, Apolo AB, et al. Phase Ⅱ trial of neoadjuvant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with sunitinib in patients with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J]. J Clin Oncol, 2012, 30(Suppl): Abstract 4581. |